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禀都督,已有一千八百人矣。”

“可与张将军一道否?”

李翊沉声问。

言外之意,是让你高顺陪着张郃一起去抗袁绍的骑兵。

高顺拱手答:

“愿往!”

一如往常般言简意赅。

“……善,汝便为副将,听从张将军指挥。”

“喏。”

高顺回到了人群中去。

李翊倒也没想吕布那样,不用时剥夺高顺兵权,要用时又让高顺指挥。

基本上高顺的陷阵营,就是他自己训练,自己统领。

待安排好敢死队后,李翊又请来了陈王刘宠。

“今灭袁在即,翊诚邀大王一同北上灭袁。”

刘宠性格本就比较仗义,兼之与李翊有旧,又是为国讨贼。

故也没有推辞,当即答应下来。

“更乞借大王蹶张士一用!”

“……善,既是郯侯相请,孤便将那三千蹶张士一并带上前线。”

“只是兵士带走,陈地空虚,只恐宵小之徒惊扰陛下。”

李翊忙道:

“此易事耳,吾留一军,驻守陈地。”

“保守宵小不敢进犯,天子安然无虞。”

刘宠这才放下心来,将他那经营了许多年的蹶张士尽数带进了盟军中来。

这也是李翊的真正意图。

刘宠的蹶张士不单单是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装备也极其精良。

每名士兵都配有强弓硬弩,丝毫不逊色于袁绍的先登营。

但与之不同的是,土山一战,袁绍先登营损失殆尽。

若论远程打击,河北军又要被河南军压一头了。

待所有军马,皆已齐备之后,李翊正式请示朝廷。

请求挂帅出征。

临行前,刘备向李翊叮嘱道:

“昔楚军与汉军决于垓下,高祖与诸侯兵并三十万众,共击楚军。”

“当此时,高祖将指挥权尽数交予淮阴侯。”

“淮阴侯将三十万兵,攻之,大败项羽于垓下。”

“今子玉亦将诸侯之兵,北击袁绍。”

“只是不同于垓下一役,汉军多,楚军少。”

“今我河南军少,河北军众,子玉当小心谨慎。”

“若能成功,则殊于淮阴侯矣。”

李翊拱手拜道:

“请主公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

“自当效死,以报殊遇。”

刘备再三叮嘱,然后亲自送别李翊大军北上。

天子刘协,会同文武百官,一齐出城,送别大军出发。

大家都知道此战意味着什么,即使是朝廷中枢也得把牌面拉满。

李翊亲提四万大军北上。

这其中还包括了公孙续的幽州骑、吕布的并州骑、张绣的凉州骑。

三类骑兵,刚好是汉末战力最强的兵团。

饶是如此,李翊也没打算用这支骑兵来跟袁绍的骑兵部队硬碰硬。

他依然是采取原来的作战计划,先歼灭袁绍的骑兵部队。

然后便是我军骑兵大显神威的时候。

一旦袁绍没了骑兵作掩护,又没有足够的远程火力压制骑兵冲锋。

那么纵使袁绍有十万大军,吕布等骑兵也能轻易撕开他们的防线。

决战地点,李翊选择了黄河边。

因为此战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歼灭袁绍的主力部队。

袁绍为了殊死一搏,几乎是釜底抽薪,动员了河北剩下的兵员极限。

再多征调,就会激起大量民变了。

因为兵马多的坏处,就是用到的民夫也多。

算上后勤民夫,说袁绍动用了四十万大军也不算吹牛了。

李翊引军一路向北,直往鄄城而去。

佯装是要从此渡河,袭取邺城。

袁绍接到消息之后,即刻全军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左右或有人谏曰:

“今李翊大军尽出,欲渡河袭邺。”

“陈地必然空虚,不妨举大军去陈郡,迎取天子。”

“则李翊必引军还,我道却于半道击之,则李翊可破,河南可定也!”

袁绍大怒,叱道:

“汝等小辈,岂知兵法?”

“李翊惯于用兵,我大军在此,行速岂有李翊快耶?”

“若使其渡河袭邺,我军救之不及,则孤无家可归矣。”

“向者官渡一败,乃彼不肯出战,只与我军相持。”

“故使我军性命尽数系于乌巢一地。”

“今彼主力尽出,我大军以逸待劳,岂可坐失良机?”

袁绍晚年“干大事而惜身”的性格缺点,被无限放大。

尤其在经历了官渡一败之后,他已不敢再用出“险招”了。

稳扎稳打,寻求决胜,这就是袁绍目前的最优解。

尤其袁军是非常怕相持战的,因为他们人多嘛。

现如今李翊主动带主力北上,袁绍怎么可能放过这个与之正面决战的机会。

当即,

袁绍乾纲独断,下令黎阳守军全部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恰逢此时,人报河套匈奴部大将乌维,奉单于呼厨泉的命令。

响应袁氏征令,率五千匈奴骑兵过来支援。

袁绍大喜,“有此胡虏兵,我军此战必胜!李翊可灭矣。”

于是亲自出见乌维。

别看南匈奴人在河套息养了这么多年,但除了高级将领外,底层士兵依然不会说汉话。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汉人剥夺他们的兵权。

因为言语不通,除了匈奴将领,汉人指挥不动,调度不明。

乌维的汉话已经算是比较利索的了。

一经见面,就向袁绍表达了单于呼厨泉对他老人家的敬意。

袁绍大喜,即命人赏赐金银绢帛。

又命人烹羊宰牛,大飨军士。

待酒足饭饱之后,大军正式自黎阳出发。

总计有十五万大军。

其中十万是袁绍收聚的官渡残兵败将,然后又从冀州征调了两万青年。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