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闻言大喜:
“吾今番必得冀州矣!”
于是,命曹洪率军一万,进兵先去攻邺城。
自己则引两万大军,攻打上党郡,已断袁尚左臂。
上党郡属于并州,也不算有多富。
但曹操出于战略考量,还是决定先打这里。
只有把上党打下来,才能将河东之地与河内、魏郡连接起来。
何况曹操最近也听说了,马超一战降了并州。
虽然这马儿并未言明,是徐州唆使其出兵的,但出于谨慎考虑。
曹操还是必须先拿下上党,以防止将来被并州挟制。
于是,曹营这边公分了两路兵。
一路曹洪取冀州,一路曹操取并州。
同时,曹刘同盟也来到了最为微妙的关系节点。
那就是不论是李翊出兵,亦或者曹操出兵,都不再像之前那样给对方打招呼提醒了。
基本上就是各打个的。
顶多就是我不打你,你也别来打我。
原本牢固的曹刘同盟,如今已演变为了《互不侵犯条约》。
……
话分两头,却说袁尚一路领兵赶去救援渤海。
甫一到了渤海治所南皮县,立马便得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李翊已经连克重合、东光、阳信、高城等地了。
虽然袁尚离得更远,速度肯定要比李翊更慢。
但李翊是进攻方,一路要穿过重重关隘。
而袁尚本土作战,一路是畅通无阻的啊!
结果等他到时,渤海居然快丢了一半儿了。
“彼如何进军如此神速耶?”
袁尚颇感震惊。
左右人解释道:
“听闻李翊此次行军,多为轻车简行,抛弃了粮草辎重。”
“故而行得快!”
袁尚恍然大悟。
……这就不奇怪了,这就不奇怪了。
轻车简行确实能极大提高行军速度,但却要求主帅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拿下城池。
不然得不到城内的补给,军士就立刻饿死。
这种打仗方式太需要魄力了。
而上一个这样的打仗的人,还是战国时期的白起。
虽然袁尚与李翊不和,但见着他一路领兵打下来,克服重重关隘。
还是忍不住发出一阵慨叹:
“吾父在时,曾言李翊用兵如神。”
“虽韩、白复生,亦未必过此。”
“……今日吾方信此言不虚。”
左右人又接着补充道:
“听闻此战中,李翊用一抛石机攻打城墙。”
“其势如雷霆,威若山崩。”
“机发之时,巨石飞空,呼啸而至。”
“所击之处,城墙崩裂,楼橹尽摧。”
“守军将士,无不胆寒。”
“兼之又畏李翊之名,故往往只一发砲,守城将领便举城向李翊投降了。”
什么?
袁尚闻言大怒,破口骂道:
“吾父在时,待此辈不薄。”
“今李翊方至,尚未发一矢一弩,便举城向其投降。”
“此辈着实可恨,待吾收复失地。”
“但尽诛之!”
整个河北上下,都是极为痛恨叛徒的。
因为袁氏官渡之战打输后,对河北的舆论宣传就是,
张郃、高览临阵倒戈,他们才打输的。
所以河北的官员,敢有“投降论”,那是极度政治不正确。
当听到渤海一些地方官,面对李翊的大军不战而降时。
袁尚当然愤怒,同时又暗忖。
这些人到底是有多害怕,竟然敢顶着滔天的压力,向李翊投降?
“李翊军来的快,不知主公当何以应敌?”
诸将纷纷问。
袁尚分析道:
“李翊既是轻车简行,必然想速战速决。”
“吾先在南皮五十里外下寨,据点而守。”
“若李翊攻之急,再从南皮增派援军。”
陈琳谏道:
李翊用兵如神,今弃城不守,反据木寨而御敌。”
“此正合李翊之计,依愚见。”
“驻守南皮,最为稳妥。”
“此地近幽州,可先遣人致书二公子,令其发幽州兵来援。”
“如此,亦可节省冀州兵力。”
“我等只需死守南皮,时日一久,与之相持。”
“李翊自然退兵。”
袁尚从其言,即分遣两路人马。
一路北上,至幽州求援。
一路回邺地,向审配催督粮草。
以作在南皮跟李翊打持久战的准备。
李翊大军很快抵达南皮。
李翊先将城池围住,并不着急攻。
乘马观城一圈,见南皮守备足当,心中袁尚已做好和他打持久战的准备了。
许攸熟悉冀州地理,此战以向导身份全程参与,中间还成功劝降了不少城池守将。
不可不谓功勋卓著。
这日,许攸又陪着李翊饶观南皮。
“袁尚看来是已做好与子玉打持久战的准备了。”
“子玉以为当如何?”
许攸捋着胡须,向李翊出声询问。
但脸上却又带着几分从容,似乎是对破南皮胸有成竹,只是等待李翊问计于他。
他当然有此信心,毕竟这一路势如破竹,他也献策不少。
但李翊这次并未向往常那样问计于他,只淡淡道:
“袁尚提大军来南皮,魏地必然空虚。”
“若曹司空将大兵而来,袁尚首尾不能相顾,冀州可得矣。”
许攸一怔,忙问:
“那子玉打算如何取南皮?”
李翊一捋胡须,当即将军队分作四部。
赵云围北面,张飞围东面,张辽围西面,李翊自己则亲统大军守住南面。
见李翊将南皮死死围住,并不着急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