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25章 酾酒临江,万民拥护,固一世之雄也

却说李翊领了冀州牧,深感责任之重大。

兼之北方二袁儿并未灭除,更使其不能心安。

乃拨兵马万人,于漳河对岸处下寨。

静静观察袁尚、袁谭两兄弟的争斗。

而袁尚与袁谭目今各自领兵,在河间厮杀。

一连五十余日,死者不计其数。

河间百姓苦不堪言,凡壮年男丁,无一人敢擅自出户。

否则必被充入军旅,死于两军相斗。

二袁儿中,属袁谭最为暴戾。

尤其在失了父爵,被弟弟抢先之后,更令他性格大变。

比之从前,愈发喜怒不定。

为了击败袁尚,袁谭派军士到各县乡里去募兵。

每家每户,只要是有男丁的,一律充军。

如果找不出男丁,便强征财物,供给军用。

数月下来,

河间国人心惶惶,大量民众隐入山野,或逃亡他郡。

一时间,河间国人口大量流失。

然袁谭、袁尚两边之战事仍未有果。

数仗打下来,袁谭也觉短时间内灭不了袁尚。

又想引外援相助。

巧的是,袁尚也是这般想的。

两兄弟同时想到了刘表,因为刘表与袁绍关系匪浅。

若不然,刘表也不会在兄弟相斗之时,专程写书过来解和。

如今,解和不成,那你站队吧!

袁尚、袁谭几乎是同一时间派出使者,去荆州找刘表求援。

希望他能供给一些器械粮草过来,帮他们撑过这个冬天。

等到李翊到时,刘表的答复也传回冀州了。

袁尚得刘表书,其书略曰:

——“袁显思天性峭急,迷于曲直,君当以兄礼事之,不可内中生隙。”

“目今曹操、刘备俱在冀州,君可先除之,以率先公之恨。”

“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

“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

袁谭得刘表书,其书略曰:

——“君子违难,不适仇国。”

“日前闻君屈膝降刘备,则是忘先人之仇,弃手足之谊也。”

“表深以同盟为耻矣。”

“若冀州不第,当降心相从。”

“待事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高义耶?”

“如今相斗,徒于外人取利。”

“惟显思察之。”

刘表两封书信下来,俱是给二袁兄弟解和。

而对发支援粮秣器械之事,只字不提。

袁谭得书后,怒叱刘表不讲义气。

“吾父在时,常言与刘景升交厚。”

“今其子有难,彼如何忍心作壁上观?”

郭图言道:

“既刘表不肯相助,不如发兵强攻。”

袁谭闻之,又责郭图说道:

“前日汝令我投靠刘玄德,然其却把冀州牧给了李子玉。”

“我数仗下来,什么也没得到。”

“此皆汝之过也。”

郭图惶恐不能答,只能喏喏赔礼。

“……罢了,眼下说这些也无用。”

“想要我父亲冀州的人太多了,曹操、刘备、袁尚全都虎视眈眈。”

“如今吾手上兵弱粮少,哪里争得过他们?”

袁谭越想越是觉得心烦,下令让人继续去左近县乡征募兵丁。

“……左近县乡的百姓,大多逃亡的差不多了。”

“剩下的都是些老弱妇孺,不能征战。”

郭图解释道。

袁谭便问哪里还有男丁。

郭图答说,只有漳水上游的成平县还有些男丁。

袁谭即拨了五千军士,命郭图去成平县征兵。

大军动向,早早惊动了成平县的百姓。

县里居民本就生活艰难,又听说了袁谭性格之暴虐,不将人当人看。

个个都害怕起来。

可说要他们离开乡里,却又舍不得。

大伙儿在这里土生土长,不到最后时刻,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

时有人闻说,新上任的冀州牧李翊,领兵来了河间国。

成平县县民乃相互商议:

“人言李郯侯乃仁义君子,重视民生。”

“今袁家兄弟同室操戈,我等走投无路,何不去投李郯侯?”

商议既定,县民们扶老携幼,约莫千人众。

直往李翊大帐而去。

早有人报知李翊,李翊遂停下笔墨。

亲自出迎,见着百姓成群结队而来,便问其来历。

县民之中有年长者,出来答说:

“吾等是成平县的百姓,因袁谭在河间大肆征兵。”

“数月下来,河间人走得走,逃得逃。”

“只剩下我等走不动道的,不知该去往何处。”

“闻说使君仁义爱民,吾等特来寻求使君庇护。”

李翊见此,乃亲自扶这名老者起身,道:

“既如此,吾护送尔等回县。”

“保管无人能强征你们入伍。”

于是,下令拔营,全军进驻成平去。

众民大喜,连连拜谢。

甄尧忙问:

“君侯不是想坐观二袁儿争斗么,如今怎么这么快便进兵了?”

李翊解释说:

“在成平观望亦无不可。”

于是全军拔营,入驻成平县。

进县之时,李翊又下令:

“进城之后,不得抢夺百姓财物、淫人妻女。”

“违令者,立斩不赦。”

于是,军民震服。

成平百姓见着李翊军法严明,又对比二袁儿的所作所为,无不感慨唏嘘。

纷纷感叹,袁尚、袁谭哪里有乃父风范?

这河北大地,是该换个人当家做主了。

这位李使君,仁义爱民,又听说是袁家女婿。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