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元直有此心,实可嘉也。”

“向导之事,非一人之力,众志成城,方能取胜。”

“又何须必计较先后乎?”

后半句自是说给鲜于辅等人听的。

鲜于辅等众皆畏李翊,乃纷纷拱手赔罪。

李翊则正式授徐庶为行军向导,兼领军司马。

令徐庶独领一支三百人的小队,负责探路引道。

大小三军,正式起行。

车马、辎重数千辆,紧随其后,望前进发。

大军行了一月之久,这才进入辽西。

大伙儿这才明白为何东北是苦寒之地,他们从南至北赶到辽地。

中间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人口的减少。

此前行不至十里地便能见着人家,如今纵是赶了百里路也未必能看到人烟。

唯一能见着的,

只有黄沙漠漠,狂风四起。

道路崎岖,人马难行。

行了这一月之路了,军旅生活苦不堪言,将士们皆有回军之心。

李翊乃命人杀牛宰羊,犒赏军士。

将士们躁动不安的心,这才稍止。

但李翊知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自到了辽地之后,他的行军速度都慢了下来,完全比不得在中原赶路。

于是李翊乃问徐庶,还有多久能到柳城?

徐庶乃答:

“再往前不远,便是临渝,君侯可以在那里权歇人马。”

李翊大喜,命哨兵将这个消息传讯给全军将士。

将士们欢喜,抓紧赶路。

黄沙漫天,风似刀割人脸。

终于赶到临渝,算是见着人家了。

临渝已经没有了长官,只有几名里正,见李翊大军到来。

组织乡里百姓蒸饼,拿来犒赏军士。

李翊命赏黄金百两,以告谢乡民。

又问里正,此去多远能到柳城?

那里正竟用十分诧怪的眼神望李翊,道:

“……君侯竟要去柳城,若从临渝出发,走滨海道,少说有三百里路。”

“这三百里,只恐君侯见不着一户人家。”

“不若就此罢兵,回南方去罢!”

李翊乃笑道:

“多谢老人家好意,只是翊既将兵到此,绝无空手而还之理。”

“若不拿下二袁儿,翊誓死不回河北。”

李翊为了此次军事行动,可谓做足了准备。

如果此时退兵,那么将前功尽弃。

若任由二袁儿养成气力,将来乌桓骑兵一定会时常骚扰幽州。

如此一来,老刘的后背将永无宁日了。

里正微微一惊,望着李翊久久不能言。

沉吟半晌,才缓缓感慨道:

“……君侯真丈夫也!”

里正感念李翊的决心,乃为李翊指明了一条道路。

“不瞒君侯,出了临渝往东,便是滨海道。”

“此地夏秋之时常有水患,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

李翊点点头,暗忖此与元直教我之言相同。

老者的声音还在继续:

“旧北平郡治在平岗,道出卢龙,可直达柳城。”

“自建武年间以来,此路陷坏断绝,垂今二百载矣。”

“虽然如此,仍有微径可以通行。”

不想本地土人,竟为李翊指明了另一条可以通往柳城的道路。

李翊大喜过望,再命人赐这老者百两黄金。

老人坚辞不受,“前君侯所赐甚厚,恩惠过矣。”

“况临渝人烟稀少,纵有黄金万两,亦无处使去。”

“只盼君侯早日克敌,使外地游子免遭辛苦。”

李翊微微一愣,旋即恭恭敬敬向老者作了一揖。

“老人家放心,待翊平定乌桓之后。”

“必使辽地三郡,与内地无异。”

说起来,临渝其实就是后世的山海关。

东北早晚要开发的,并且由于辽地三郡的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其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

早在汉宣帝时期,乌桓人便扮演了边疆哨兵与打手的角色。

打手可以理解,边地哨兵又是什么?

乌桓人要分成两部来看,

一部便是李翊所在的三郡乌桓。

这些乌桓人生活在汉地,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汉化,不再单纯依赖于游牧的方式生存。

另一部则是塞外乌桓。

这一部的乌桓,位于三郡之外,至今依然保持着游牧的生活。

塞外乌桓充当监视匈奴人的边境哨兵角色。

而三郡乌桓则负责监视塞外乌桓。

汉人又设置了护乌桓校尉,用来监视三郡乌桓。

套娃了属于是。

正是考虑到三郡乌桓人口基本上已经汉化,同时它的地理位置,又起到监视塞外的作用。

李翊才许下要开发辽地三郡的承诺。

里正闻言,俯身下拜:

“若能见到那一天,老朽死也瞑目矣!”

李翊扶他起身,命将军中食物分给临渝百姓,然后召集诸将,征询大伙儿的意见。

到底是向东走滨海道,还是向北走卢龙口越白檀之险。

鲜于辅、阎柔分析道:

“目今春雨连绵,滨海道道路难行,但距柳城最近。”

“若向北走卢龙口,则饶远路,少说多走两百里路。”

两人将这个选择题重新抛回给了李翊。

因为这种大事,只能由李翊这个最高领导人来拍板,来承担责任。

他们两个“向导”是不敢替李翊做决定,更承担不起失败的责任的。

所以二人只分析了两条路的利弊,至于这么选。

……还是老李你自己决定罢。

李翊负手沉吟,登到一处石头之上,眺望过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遂忙问众人道,“此何地也?”

鲜于辅、阎柔答曰,“此碣石山也。”

碣石山?

望着脚下的碣石山,李翊便想起了那句名诗: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望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景象。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