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乃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

皆大笑不已。

“兄长,俺们适才可是听得真切。”

“你已答应了先生,可莫要食言。”

“……你们,你们居然都在!”

刘备见众人适才都躲在屏风后面,自己也是羞赧不已。

关羽走上前为刘备披上王袍,张飞持王印将之递给刘备。

刘备这才明白,从一开始,一切都在李翊的算计之中。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李翊一行人众,都已经准备到这个程度了。

他如果再不接受,便有些不识好歹了。

“……唉,你们呐,真是害苦了寡人呐!”

话落,刘备已伸手接过王印。

众皆大喜,围着刘备高呼:“大王。”

又盛赞李翊妙计,李翊乃向刘备赔礼道:

“……若非迫不得已,翊实不愿以诈病劝明公进王位。”

“先生亦是出于好心,适才三利三弊之辩,备诚以为金石之言也。”

刘备也不怪罪李翊,单是见着他没事,便心满意足了。

李翊又打趣道:

“适才不是因翊害病,撤去了筵席么。”

“现在翊既无事,何不令人重摆宴席?”

张飞大笑,“好好好,适才兄长不肯答应此事,叫俺老张喝酒都不痛快!”

众人皆笑,房间内响起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

次日,刘备正式宣布自己将要称王。

本来打算先上奏天子,但李翊力劝刘备。

先称王,再上奏。

主打一个先斩后奏。

虽然奏不奏,小皇帝都阻止不了刘备称王。

但天子离曹操更近,他不希望让曹操过早知道此事。

刘备从其言,即命人着手准备称王事宜。

再徐县附近筑坛,方圆九里,分布五方,各设旌旗仪仗。

不过称王之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决定。

那就是刘备称王,该称什么王?

首先肯定不能像历史上那样称汉中王。

毕竟老刘手上没有汉中。

称王一般是根据地理位置来优先考虑。

然后才是政治因素、历史的传承。

比如曹操称魏王,就是因为他的州治在魏郡。

按理说,刘备州治在下邳。

下邳既是刘备的起家之地,又是政治中心。

所以刘备可以称下邳王。

但刘备手上已经有徐、冀、青、扬、幽等州郡了。

如果只称下邳王,就显得格局太小。

难以统合其他州郡。

所以既要格局大,又要根据刘备实际控制地区,以及历史传承来看。

真正的选项只有两个,

一个是齐王,一个是楚王。

齐王肯定是最佳选择。

因为刘备核心地盘就是徐州、青州、冀州,这是刘备的大头区域。

而该区域基本与齐国疆域高度重合。

齐都临淄在青州,徐州为其南境,冀州为其北境。

这是地理上的考量。

然后是称齐王的政治象征。

齐为周代首封大国,称齐王可以标榜“尊王攘夷”。

以进一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统性。

同时齐地自春秋以来便是华夏的经济文化中心。

管仲变法、稷下学宫,都出自于齐。

称齐王可以其历史号召力,吸引天下士人归附。

除了齐王之外,

次一级的选择是楚王。

称楚王,则重心更加偏向于扬州、豫州。

但这两地都不是刘备的核心领土,所以肯定是不如齐王的。

除以上两种选择外,

也可以自创王号,比如东平王,取“平定东方”之意。

但这种王号都缺乏历史根基,是下下选。

终上来看,齐王就是最优选。

在敲定好王号之后,

接下来便来到了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了。

首先是天降祥瑞。

时有流星于夜坠于徐州城东,术士言:

“此帝星移位,应于汉东。”

徐州之民,闻之皆惊。

或有渔夫于广陵捕鱼,捞一“赤鲤”。

背现“汉兴”纹路!

时人闻之,无不惊叹。

在天降祥瑞后不久,舆论渐渐发酵。

然后徐州出现了万民请愿的景象。

徐州上千父老,齐齐跪伏于下邳郡府门前,高呼:

“请刘将军顺天应人,进爵王位!”

这些父老绝对“自愿自发”,全都哭拜于郡府门前。

言说刘将军若不答应,他们就长跪不起,死在这里。

刘备最后只能亲自出来安抚众人,表示民意难违,同意了进位齐王。

公元204年,春正月。

刘备登坛,坛上刻有篆文——

“齐王受命,汉祚再昌。”

群臣皆依次序排列站好。

李翊、关羽请刘备登坛。

进冠冕玺绶讫,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员拜贺为齐王。

李翊捧金盘进献“齐王玺”。

玉质青苍,螭钮盘龙。

底刻“承汉继齐,永镇东土”八字。

诸葛亮依照周礼,持九旒王冠进上。

鲁肃在旁侧诵祝:

“王其抚齐,以续汉光!”

冠冕既正,群臣伏拜:

“齐王千岁!”

刘备既受贺拜,乃执齐王剑,举天誓曰:

“孤今为齐王,非图富贵,实为诛国贼、安黎元!”

“天下板荡,奸雄鹰扬。”

“孤当率齐鲁之众,复我汉家山河!”

话落,三军雷动,战鼓震天。

包括文武百官在内,以及周围士兵,齐声高呼:

“汉室兴复,齐王千岁!”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