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南境更布水陆连营于汝南,纵孙权有百万师,亦难越吾之豫土半步。”

“惟渤海李翊,近来广征粮秣,日运千船。”

“其谋非小,恐将效韩信之故智。”

“请兄速发,荆襄劲弩三千张,甲胄千副,江陵粟米三十万斛。”

“倘得相助,他日当共分徐、扬之土。”

“时值秋凉,惟兄珍摄。”

没错,马超寇边,曹操忍了。

孙权偷袭淮南,抢夺庐江,曹操也忍了,没有出兵报复。

而曹操一直忍着的目的,就是怕自己注意力分散到别处时。

北边儿的李翊会突然对他发起进攻。

而细作探得的消息,愈发证明李翊将要动兵。

曹操也加快了自己的战斗准备,一面加强并州守备,一面又严防孙权。

同时找刘表索要资助,会战事做准备。

刘表得曹操书,见其索要的资助并非狮子大开口。

便欣然同意,用船队走颍水水路,为颍川输送粮秣器械。

荆州毗邻颍川,交通又便利。

这使得两地的运输十分方便,损耗极少。

曹操既得了荆州的粮秣,信心大增,立马宣布进行全国总动员。

除边关需屯重兵守备之外,其余郡县的兵马,有多少算多少。

全部往魏国运输!

……

就在曹操大肆在魏国总动员之时,李翊这边也没闲着。

其实,他打仗的风格一直都是求稳。

如何稳呢?

那就是要有充足的粮秣,粮食只要够,拼消耗也能耗死你。

李翊这样的用兵习惯,与之共事过的曹操当然熟悉。

所以当李翊在北方全力筹措粮秣之时,曹操便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李翊要做军事动员的前兆。

果不其然,当控制住冀州的粮价后,李翊便开始进行军事动员了。

他命章武的徐晃、河间的张郃,各出兵五千,到渤海来屯驻。

一面又正式写信给刘备,认为到明年开春之时,便是对魏国全面用兵的最佳时机了。

刘备得李翊信,立马做了如下部署:

发令给青州牧的关羽,令他起青州兵,出泰山,攻打曹操的兖州。

令淮南的陈元龙,携甘宁、蒋钦等将,发水军,攻打曹操的汝南。

自己则在徐州全力整备,随时准备出兵,配合北方李翊的进攻。

这是一场多线作战,通过刘备的出兵路线不难看出。

他是希望一举灭掉曹操的。

但诸葛亮等人力劝刘备要冷静,眼下的魏国势力强大,不是一战可以灭的。

如此多线作战,且不论最高统帅的指挥才能能否应付的了。

关键在于,战线越多,破绽也就越多。

万一一条线崩了,其他线路就跟着一起崩。

所以希望刘备冷静,就按照李翊的构想,先把曹操逐出河北才是上策。

刘备这才放弃了与魏国拼多线作战的想法。

但依然要求与曹操打大规模会战。

不打则以,要打就得打个痛快,打到一方伤筋动骨!

于是,徐州经过一番内部讨论。

毫无疑问地,将主战场定在了河北。

不单单是为了响应李翊先平河北的战略方针,更重要的是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

打蛇打七寸,当然是挑曹操最核心的地盘打了。

发书回李翊处,李翊当即回信表示。

希望刘备早早派兵来渤海。

言外之意,李翊是赞成刘备打大规模会战的决定。

刘备得李翊书,大喜过望。

急聚文武,商议发兵河北事宜。

诸葛亮进言道:

“曹操僭位称公,尚立足未稳。”

“倘若魏地有失,中原震动。”

“大王且休辞劳苦,必须亲自征讨!”

刘备大喜,“此正合寡人之意!”

遂也在全国进行了总动员。

考虑到齐国战线颇长,各地肯定还是要留兵士守御的。

所以总共起兵八万人,由刘备亲征。

大军分三路而进,前部青州兵关羽,先去渤海与李翊汇合。

刘备自领中军,使张飞押后。

孔明、鲁肃在徐州总督粮草,勿使缺漏。

同时,

上书天子,谴责曹操拥兵自重,僭位称公。

刘备骑白马金鞍,玉带锦衣。

武士手执大红罗销金伞盖,左右金瓜银钺,镫棒戈矛。

护驾龙虎官军五千,分为五队,每队千人。

各按青、黄、赤、白、黑五色,旗幡甲马,并依本色。

光辉灿烂,极其雄壮。

所行浩大强盛,也是为了彰显齐国国力。

刘备大军的准备,以及行军都需要耗费些时间。

李翊这边却已经下令使大军进驻安平了。

安平是与魏国直接接触的领地,此举无疑宣告着李翊将要先对魏国用兵。

左右人谏曰:

“齐王已在整军路上,不妨等齐王大军至后。”

“合兵一处,则魏军一举可溃。”

李翊则道:

“……不然,兵贵神速。”

“齐王整军,声势浩大。”

“魏人必然知悉,倘吾留至此地等候大军,魏人便有了防备。”

“现在动手,魏国也没整好大军。”

“可以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使其毫无防备,为我军取得先机。”

于是李翊力排众议,率军一万人,先去奔袭巨鹿。

时巨鹿守将乃曹仁也。

他奉魏公之命,严加守备巨鹿防线。

忽有人报,“齐兵越过安平,来巨鹿了!”

曹仁惊道:

“我闻刘备尚在徐州整军备战,齐兵何得天降于此?”

左右人答:

“刘备大军尚未至,是李翊先率兵来袭巨鹿。”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