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当于禁率众投降以后,就已经宣告曹魏在南方战事的失败了。
现在大伙儿劝曹仁走,就是希望保存魏国的有生力量与精英。
因为魏公看到现在这个战果,肯定会及时止损,找刘备求和。
刘备现在手上不仅有魏国的三万俘虏,还有于禁等一众高层将领。
如果连我们也被关羽俘虏了的话——
那就是外姓第一人,宗室前三人俱为齐国阶下囚。
那刘备更要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了。
所以我们现在走,其实是帮魏公在将来的谈判中,不被齐国勒索的保证啊!
众人信誓旦旦地向曹仁劝道。
曹仁望一眼城外的滔滔洪水,又见士卒攀檐待毙,终长叹道:
“……唉,公言是也。”
“今若不走,必为关羽所擒。”
遂命人备船,打算弃城而去。
满宠急忙制止,问:“将军何往?”
曹仁答,“大势已去,宜先撤回颍川,别作良图。”
“公言差矣!”
满宠拦住曹仁,苦苦劝道:
“山水骤至,岂能长存?不旬日即当自退。”
“我新城大军尚在,城池又坚,关羽岂能计日而克?”
“今若弃城而去,豫州以南,不为国家之有矣!”
“愿将军固守此城,以为保障。”
“魏公必有法子,相救我等。”
满宠不愧是一位勇而有谋的将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虽然我军目前处于大逆风,但也不能被关羽打出一场震撼的战役,就乱了自家阵脚。
说白了,关羽一战俘七军,还是利用了淮水的天时。
兼之于禁等人疏于防范,没有提前做准备,才打出如此震撼的战果。
但不能直接等于,我们跟关羽交手,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因为雨季已经过去了,大水很快就会退去。
而我们的新城,城高池深,粮草又多。
有什么好怕的呢?
现在要是弃城而走,等于是直接把豫南地区拱手相让。
魏公在未来的谈判中,只会更加被动。
听完满宠的分析,曹仁这才冷静下来。
“……伯宁言之有理。”
曹仁当即命人将船只收回。
又亲自登城,去望城下之水。
果然发现水势已不如前两日,只要再等一段时间。
大水就会退去,关羽的淮南水军也发挥不出什么优势来。
“……嗯。”
曹仁眉头蹙起,又问满宠道:
“照此下去,大水不出一旬,便会退去。”
“可饶是如此,于禁七军被俘,我等已无后援。”
“魏公只恐也无法从河北调派更多援军过来。”
“新城之危,恐怕仍是不易解。”
满宠乃有条不紊地为曹仁解释说道:
“今战事胶着,两疲俱伤。”
“和议之事,势在必行,惟待时耳。”
“然齐国方面,实急于我等。”
“哦?”曹仁眉梢一扬,“君何以见得?”
“夫赤足者不畏履,魏既大败,复败何惧?”
“齐则汲汲欲化胜为利,如商贾之速售然。”
“关羽虽虏于禁七军,然三万降卒日耗粮千斛,实为齐后勤大患。”
“故刘备之盼和,犹旱苗望雨,急于我等,必先遣使至魏。”
满宠的思路很清奇,他认为魏国已经被打败了。
所谓虱子多了,不怕痒。
继续败下去,也不会比现在的情况糟糕多少。
反倒是齐国方面,急切的想要转化胜利果实。
尤其于禁那三万人吃马喂的俘虏,
虽然是谈判中的重要筹码,却也成了齐国方面的后勤负担。
刘备巴不得早点和谈,甩掉这三万人的包袱。
满宠也是吃准了齐国高层,都没有坑杀俘虏的习惯。
刘备这个齐王自不用说。
前线总指挥关羽爱护士卒,更不会杀这些俘虏了。
至于丞相李翊,他向来信奉生产力,重视人力。
一切减少人口的行为,他都反对。
满宠正是吃准了齐国这一点,认为可以辩证地看待七军被俘的问题。
于我军而言,是重创不假。
可于齐国方面,又何尝不是一个难以甩掉的包袱呢?
刘备常常挂在嘴边说的: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
“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刘备可不会像曹操那样,给俘虏们扣一个“假投降”的帽子,然后尽数坑杀了。
但是直接招降他们,也是不现实的。
因为这些降兵的家眷都在魏国,尤其是高级军官们。
不论是高堂父母,亦或妻子小孩,俱在国内。
投降了不单单是跟亲人永别,更有可能会害死全家。
毕竟曹操不是刘备,投降了还有可能善待你的家属。
老曹肯定是要应杀尽杀的。
当然,这种手段也很正常。
哪有不留人质在国内的,不然你不随便潜逃出国吗?
所以这三万俘虏不好处理,刘备希望赶快还给魏国。
继续打下去,齐国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了。
满宠认为,刘备之所以咬着牙坚持,托着不和谈。
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把新城给一并拿下。
如果拿下新城,曹仁等众再被俘虏。
那曹操是真要放大血了。
所以他们只要坚持下去,顶住关羽的攻势,帮老曹争取时间。
刘备肯定会先提出和谈的。
曹仁大悟,乃拱手称谢满宠:
“非伯宁之教,几误大事!”
于是命人取白马一匹上城,聚集众将在一处。
然后指白马立誓:
“我知诸位皆想着弃城逃生。”
“然吾奉魏公命,前来保守此城。”
“岂可弃去?”
“今但有再言弃城而去者,立斩!”
话落,命人将白马杀了。
士卒依命,将白马推入水中淹死。
众将士见此,皆被曹仁的决心所打动,纷纷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