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吾大军来此,多带水军。”
“而曹操乃北人,本不习水战,岂是我军敌手耶?”
李翊本身是不想说话的。
只是看刘琦屁话太多了,实在忍不住吐槽。
你以为我们不想多派人手过来吗?
那不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吗?
既然是你主动请咱们过来帮忙,那就别特么废话。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你就只管看我们怎么破敌就成了。
刘琦听出李翊语中的不悦,这才闭嘴。
又恭敬问他们有什么需求。
诸葛亮当即做了如下布置。
第一,遣细作探听襄阳那边是个什么情况。
曹操大军是否已经进驻襄阳,荆南四郡是否已被传檄而定。
第二,使人联络夏口的周瑜,相约共破魏楚之大计。
第三,修葺城防,布置舟船,催督粮草。
这是诸葛亮平生第一次完全掌权,面面俱到的督帅一方。
众人见其做事一丝不苟,安排的诸事也都妥当,有当年李翊之风。
故皆心生佩服。
就在诸葛亮忙着筹备军务之时。
李翊也没有闲着,他从来都不是一个能闲下来的人。
如果不是怕喧宾夺主,李翊恨不得现在就去接管诸葛亮的军务,帮他调度诸将。
但既有刘备叮嘱在前,李翊也只好是退居幕后。
既然诸葛亮在忙军务,那他便来整顿一下江夏的吏治罢!
后人把荆州比作是一把半自动的刀。
防御还行,但指望不了它砍出去。
因为在砍之前,你得先跟刀商量。
刀要是不同意,你便没辙。
这其实就是因为荆州的地方势力太强了,以下克上之事时有发生。
此下江南,本就是奔着荆州去的。
那么从地方收回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一事,就势在必行了。
江夏军府内,烛影摇红。
李翊将自己打算收回江夏的地方权力一事,告诉了陈登。
陈登眉头皱起,一指江夏舆图谏道:
“荆襄士族盘根错节,地方豪强树大根深。”
“今曹操挟刘琮,与蔡氏沆瀣一气,合荆襄八郡之众,以取荆州。”
“吾等当先结豪强以抗楚魏,奈何反夺其权耶?”
在陈登看来,对付荆州的地方势力不能操之过急。
如今我们的大敌是曹操、蔡瑁。
他们携裹了荆襄八郡,联合抗齐。
我们一上来就先夺地方的权力,不就更加使得荆州士人加深了对抗我们的决心了吗?
“元龙此言差矣!”
李翊背着手,冷声笑道:
“荆州之众,本无心向齐。”
“今我大军来到,彼便投魏。”
“若我先施恩于本地之众,则为示弱也。”
“我先杀鸡儆猴,好叫本地士人知我力气手段。”
陈登再三叮嘱:
“……兄弟可要三思,我大军初至荆州,终是客将。”
“强客不好压主,若将地方豪族一一得罪,恐两军尚未开战。”
“而后自生祸乱也。”
李翊连连表示,让陈登宽心,他心理有数。
陈登最后无奈,只得同意,叹气道:
“……好罢,我知你才智十倍于我。”
“既自有主张,想必心里有数。”
“有甚需求,只管言语。”
李翊谢过,即下令,召集江夏各县邑的县丞、县尉到西陵来见自己。
说是要考核各县的政绩。
当然了,命令是以刘琦的名义发出去的。
毕竟刘琦才是江夏太守。
命令一经发出,各地县邑只是稍作犹豫,还是派人去了。
主要还是因为刘琦作为江夏太守,有这个权力。
更别提人家现在有齐王做靠山,五万大军屯驻在西陵。
你敢不配合人政府工作?
唯一令人感到奇怪的点是,
李翊既然要召见地方官,考核政绩。
那按理说就该直接召见地方县令才是。
可李翊却别出心裁的召见了县丞、县尉,而对县令却并未做出任何要求。
此举也引起了陈登的好奇,当即问其缘故。
李翊微微一笑,有条不紊地为陈登解释:
“县尉、县丞者,皆郡县佐贰之官也。”
“岂有久居人下,而不欲取而代之者乎?”
“又岂有主官不惧属吏背己,反夺其位者乎?”
原来,这县丞、县尉皆是地方上的二三把手。
李翊认定,没有哪个老二老三是不想当老大的。
也没有哪个老大是不怕底下人顶替自己,取而代之的。
“故吾独召县丞、县尉,彼辈必争献忠诚。”
“而县令未得召见,则必惶惶终日,恐属下揭其短。”
“若吾所料不差,此时诸县丞已密修书简。”
“输诚献忠,以求附吾麾下矣。”
陈登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这才明白李翊整这么一出,也是憋着坏的。
通过召见地方的二三把手,明面上说是考核工作,实际上是给了他们一个背刺老大哥的机会。
而他们的老大哥,由于未得召见,此时肯定也是惶恐不安。
生怕自己被手下人出卖,一定会修书表文,向李翊表明忠心。
好一套玩弄人心之术。
高,实在是高!
陈登暗自佩服李翊的政治手段,此子经过十多年的磨炼。
其水平已远超当年初入徐州时的模样了。
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令人不得不佩服。
陈登感慨佩服之余,一面又忍不住吐槽:
“……子玉兄便如此自信,地方县丞、县尉会倒向你?”
“难道就没有人会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欺上瞒下,抗争到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