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作为曹魏伟大复兴计划中的一环,司马懿并没有摆烂。

他一到魏郡以后,便开始整顿这里的吏治与军备。

使得原本被放弃的魏郡,重新爆发了生机。

但这还不够,经过司马懿的粗略估算。

虽然魏郡富庶,可由于曹操将资源大多带走,且不打算给予魏郡更多的支持。

一旦李翊倾河北之兵来攻,那司马懿最多只能守住一到两个月时间。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各种方式,来拖延李翊进攻的步伐。

反正曹操交给他的任务就是拖延时间。

那司马懿自然拖延的越久,任务就完成得越出色。

郭淮却皱起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

“公所布童谣,果能间刘李乎?”

“昔曹公亦尝为之,然二人金石之交未损分毫。”

“今公又欲复试,只恐徒费力耳。”

当年曹操赠李翊当归,被李翊回赠独活一事,至今都是魏国上下缄口不能提及的事情。

一提这事儿,曹操便折了面子。

为此,曹操还专门做了一首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此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思。

司马懿抚城堞而笑:

“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也。”

“权势之道,非情谊可为之。”

“昔魏公行间时,李翊不过白身竖子。”

“换言之,当年李翊宛若如新枝,仰刘备而活,今已亭亭如盖矣。”

说着,一指城外的河北疆域。

“纵非懿设谋,其‘金满仓’岂非事实耶?”

“刘备信否无关宏旨,但使三军知此真相足矣。”

复又折枯枝喻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虽金兰之契,安能违权力制衡之理?”

“吾不过将米中沙砾挑出,置于光下。”

“纵刘备佯装不见,齐国中人,总会有人吃不下这掺沙饭的。”

话落,司马懿唇角勾起一抹浅笑。

郭淮点了点头,抚掌慨叹道:

“此乃堂堂阳谋!”

“府君之见,着实高明。”

“淮深表敬佩!”

司马懿一脸自信地说道:

“伯济便看着罢,我闻刘备王驾已至河北。”

“或许正是听到吾之歌谣,才专程前来验探。”

“以吾观之,不出一月,河北人事必有调动。”

“河北政权愈是不稳,吾等在魏地则便愈发稳固,此非善事乎?”

这下不止郭淮,连周围的守城将士,都纷纷向他拱手,表示敬佩。

郭淮忍不住问道:

“君对魏公如此忠义,然魏公却不肯信任足下。”

“然府君仍愿为之尽忠竭力,何也?”

本来,这种政治敏感的话题,郭淮不应该直接问出来的。

但由于两人共同守魏郡绝境,多少有些“相怜”之意。

也不知齐军何时打来,到时候他们又将如何收场。

既如此,倒不如把两个人说说心里话。

司马懿拊剑而叹道:

“魏公之疑,不过一时之蔽耳!”

“昔家兄司马伯达,初亦仅为主记而已。”

“及政绩卓越,即擢兖州刺史,又领丞相主簿。”

“此非魏公识人之明乎?”

“大丈夫当以战功昭忠心,以政绩破谗言。”

“何须终日辩白?”

很多人有个误解,

认为曹操一登场就会把篡汉两字写到脸上,司马懿一登场就会把篡魏两字写到脸上。

事实上,直到讨董结束前,曹操一直是忠汉的。

而司马懿至少在曹睿一朝时,都仍是大魏忠臣。

包括司马懿征辽东前就说了,“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意思就是希望征讨完辽东后,曹睿能够放他衣锦还乡。

因为混到他这个年纪,他这个地位,只希望余生能够平稳落地就可以了。

哪里还敢想着僭位?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真就是刚征完辽东,曹睿就嗝屁了。

莫名其妙,便落了一个“托孤大臣”的身份,属实是喜从天降了。

对于时年三十岁,正值壮年的司马懿而言。

他此刻只有理想与抱负,想要一展自己的才华,从而青史留名。

在《晋书》中,曾记载说司马懿一开始为了不出仕,故意装病,不去曹操那里赴任。

曹操还专门派人去刺探他的病,结果司马懿还装瘫痪骗过了曹操。

直到曹操当上丞相以后,再次让手下人去请司马懿,然后还说他不来就直接绑来。

司马懿这才勉强出仕。

对于这则“三顾仲达”的故事,后世普遍认为是《晋书》瞎编的。

纯纯是为了给司马懿脸上贴金,搞出一个魏国版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出来。

因为曹操第一次请司马懿的时间,刚好是他平定河北的时间。

那时曹操最烦恼的问题,就是“人才”太多了。

毕竟袁神的政治遗产相当丰厚,每天不知有多少人上门毛遂自荐。

就连还只是一个县长的刘备,在听说卧龙的大名之后。

第一反应,也只是让徐庶去带他过来自己这里面试。

而国家正级干部的曹操,哪有那么多闲功夫去搭理司马懿?

再根据后面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本人是不抵触出来仕官的。

“哈哈哈!”

“好,府君之言甚合我心。”

“大丈夫既领重任,就当以死报国。”

“且看那李翊如何收场!”

郭淮与司马懿相视大笑。

春风过处,吹散了谗谤的竹简。

……

渤海,丞相府。

当简雍将听到的歌谣,如实禀报给李翊之后。

李翊得知,自己居然是最后一个得知的,刘备都比自己先知道。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