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什么是东州派?

史书上说,“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

简单概括,

就是南阳、三辅地区进来蜀地的,就是东州一派的人。

我们清楚,历史上的蜀汉主要分为四派。

——益州派、东州派、荆州派、元从派。

不过此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认为哪有什么派系,只不过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罢了。

你比如说李严。

人们都说李严是东州派大佬,可人家明明是荆州人,会什么不把他划到荆州派去?

再比如说上文提到的权臣赵韪,人家一个巴郡人,为什么不把他划到益州派去?

其实所谓的派系,是后世的人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权力斗争而划分出来的。

史书上的确没有明着划分。

但并不代表这么划分就是错的。

就拿东州派来说,

从狭义的角度上讲,东州派可以简单理解为南阳、三辅地区的人。

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只要是跟随刘焉刘璋时期到蜀地的,都可以理解为东州士人。

换句话说,只要是刘焉父子时期的外来户,都可以算作东州派。

刘璋虽然暗弱,但人家有东州兵的支持啊。

因为东州兵经常侵扰百姓,而刘璋性格软,管不住他们。

就任由东州兵肆意妄为。

赵韪就想取代刘璋。

他号称是西川小刘备。

不仅在蜀地深得民心,还有政治手腕。

还平定过甘宁等人的叛乱,还继续统军防御刘表。

随着赵韪权力的提升,自己也变得越来越飘飘然。

在公元200年时,赵韪便发动政变,想取代刘璋。

而此举,得到了益州本土士人的支持。

因为赵韪虽是外来户,但他其实是蜀人。

反观刘焉、刘璋父子,他们才是外来户。

你作为外来户不讨好本地人也就算了,结果还纵容你的手下欺压本地人。

那本地人不反你反谁?

但是,

东州兵一贯欺压百姓,怕赵韪上台,自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会被清算。

于是大家就去帮助刘璋,坏人抱团,勠力同心,全力奋战。

最终,将赵韪打得军破身死。

赵韪的死,极大打击了反东州兵阵营的士气。

从此以后,东州兵更加猖獗。

刘璋对此无可奈何,任由东州兵侵扰百姓。

所以,目前的蜀地阵营是非常混乱的。

张松、张肃是本土豪族,但他们想把益州打包上市,卖一个好价钱。

这也是抬高自己身价,壮大家族的好机会。

而同为本土士人的王累、黄权,他们则是保守派。

希望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一个东州派已经令他们十分头疼,不希望再有外来户进一步瓜分蛋糕了。

所以益州本土派系,本身就不和谐。

反观东州派呢?

同样如此。

东州士人与东州兵相处的也不愉快。

你比如像法正、许靖等人。

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觉得刘璋暗弱,配不上他们的才华。

说难听点,只要是个正常人。

谁能够接受自己的君主,放任手下士兵天天欺压老百姓的?

那就是纯军阀了,没有一点政治抱负。

法正等人是希望好好发展蜀地的。

既然你刘璋管不住东州兵,那我们只好换个人帮你管了。

至于东州兵,那就是绝对的拥护刘璋了。

毕竟一旦刘璋被拿下,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注定要被清算。

所以,目前的益州就是这样内忧外患的局面。

外有曹操虎视眈眈,内有派系各怀心思。

纵有蜀道天险,也注定这个政权不能长久。

就在刘璋一筹莫展,不知该如何处理曹操问题之时。

别驾张松这时候站了出来,他向刘璋分析道:

“使君明鉴,我等不妨详察时势。”

“今齐强而魏弱,齐既得荆州,则我东南门户洞开,旦夕可危。”

“故北有曹操,南有刘备,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试设曹、刘皆欲图蜀,然孰急耶?必曹操也!”

“如家兄所析,曹操自失河北以后,亟欲得蜀以自固。”

“而刘备志在中原,巴蜀非其急务。”

“由此观之,荆州之患未迫,汉中之危已在眉睫矣。”

刘璋一向信任敬重张松,听完他的分析,大觉有理。

便问道:

“依别驾之言,我该如何拒敌曹操?”

张松乃接着分析说道:

“曹公兵锋之盛,当世唯刘备可抗。”

“明公自度,能挡其锐否?”

刘璋沉吟半晌,摇了摇头,答说,“不能。”

“既不能挡,则择于曹、刘而已。”

“如臣所析,魏弱齐强,若归曹氏,必蒙厚遇。”

“而备已据天下半壁,委质其中,不过保首领为富家翁耳。”

“今献土于曹,位可列九卿,何乐而不为?”

张松将“卖主求荣”说的信誓旦旦。

但你不能说他完全没有道理。

毕竟曹操迫切希望得到西川之地,肯定也不希望在这里死磕,浪费太多资源。

如果刘璋真能够主动献土,曹操不可能不厚待他。

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常识。

反观刘备。

人家手里一堆王牌,还需要捧着你吗?

你不投降是吧?

我手下关羽、张飞、李翊、诸葛亮等元从,哪个不能收拾你。

底下成长起来的新人,又哪个不想打下西川建功呢?

倘若真能和平解决西川问题,搞不好还会引得齐国内部一些人的不满呢。

“这、这……”

刘璋一时陷入两难,“我父亲辛苦建下的基业,难道就要这样拱手让给曹操吗?”

作为地主家的傻儿子,刘璋也没有傻到拱手让出家业的地步。

与人为奴,终是比不得自在为王。

“非举土让曹,乃共襄大业耳。”

张松正色说道:

“今迎曹公入蜀,岂遂为其所制?”

“若曹氏背约,苛待蜀人,吾等宁效涸泽之鲋,联齐抗曹。”

“以操之英明神武,必能审度其中利害。”

“既不敢相迫,则鼎足共治,岂非上策乎?”

张松不愧是雄辩巨才,再次抛出一个刘璋不能拒绝的优渥条件。

那就是他们不是投降曹操,而是与曹操合作共赢,两家公司完成合并!

曹操即便入蜀,也不可能对益州人蹬鼻子上脸。

要不然,咱们就直接鱼死网破,联合刘备一起反曹。

以曹操的聪明,肯定知道这其中的利害,而不敢苛待蜀人。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