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李翊转过身去,遥指前方山势。
“登山先观山势,择脊而行。”
“脊者,山骨也,虽陡而实稳。”
“勿循凹处,看似平易,实则多碎石滑土。”
说着,李翊便拣选好了一条好的山势行进。
抬脚的一瞬,又道:
“举足务求三点着地,或两足一手,或两手一足。”
“前足踏实,后足方移。”
“膝微曲如猿猱,身略前似虎踞。”
众人便纷纷学着李翊的模样,抬脚的瞬间摆手。
“然后便是调整气息,鼻吸口吐,与步相应。”
“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遇陡处则两步一息,务使气息绵长。”
众将士习之,果然速进。
他们毕竟是军旅出身,有良好的底子,很快便掌握了李翊教授他们的技巧。
袁胤忍不住叹道:
“昔闻飞将军李广射虎,今见李相教猿,真天人哉!”
李翊笑道,“此乃山野小道耳,何足为道?”
说着,又对部下吩咐道:
“可传令下去,让军士们有负械者,使重物缚于背。”
“持兵者,利刃悬于腰。”
“行半时辰则小憩,饮温水数口,勿骤坐卧!”
得令!
在李翊的引导下,大伙跟着这位登山健儿,很快赶到了山腰。
众人喘息未定,李翊却已踞高峰俯瞰关城。
但见此处的守军懈怠,全无戒备。
只因此处不是第一要冲,他们完全不担心会遇敌遇险。
众将休息好了,也都走至李翊身后,眺望底下风景。
“哼!这虎牢关有大山为倚,无怪魏军如此有恃无恐。”
“我军若是强攻,只怕损失不小。”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李翊忽然开口:
“从此处突袭如何?”
众人顿时一愣,愕然道:
“相爷是否说笑?”
“此去关城有千仞之遥,莫非欲令将士插翅而飞乎?”
李翊正色点头,“正是要飞渡天堑!”
话落,转身下山去了。
众人只得跟上,一起下山回到军帐。
及至营中,李翊召集了包括关羽在内的所有高级军官,阐明了自己希望飞渡天堑,奇袭虎牢的战略计划。
众将纷纷屏气凝神,这是一个大胆的计划。
如果成功,那绝对是神兵天降!
可如果失败……
就在众人犹豫不决的时候,张郃看一眼李翊的脸色,才出声道:
“可遣死士自山顶悬索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妙哉!”
李翊拊掌大笑,他就等这句话了。
张郃不愧是老河北人,就是会来事儿啊。
把李翊的心思揣摩的明明白白。
“儁乂之言,正合吾意!”
“公等可速备绳索革囊,然后拣选死士。”
“杀牛宰羊,大飨士卒。”
“痛痛快快畅饮一场,休息一天。”
“明晚便要这虎牢关改姓!”
吩咐既定,李翊却又觉得只靠绳索便想飞渡虎牢关仍旧冒险。
于是又将军中匠人唤至跟前来,问道:
“公等能作木鸢否?”
木鸢就是风筝,最早由墨子发明,用于军事用途。
一般用来传递信息,侦察、测距、越险、载人等作用。
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时,就曾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
垓下之战时,韩信更是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
然后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
这也是四面楚歌的由来。
通过这些不难发现,古代风筝虽多为军事用途。
但载人一途,却很少用及。
至于原因,自不用说。
众匠面面相觑,中有二十余人稽首应之。
李翊面色稍霁,缓声开口:
“尔等勿惧,也勿忧。”
“此事虽滋事体大,但只要事成,相府必有重赏。”
李翊之所以说是相府重赏,是因为这帮人都是相府出来的。
李翊有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这些工匠自然也很快明白李翊的意思。
“相爷,莫不是要载人飞渡虎牢关?”
“正是。”
话落,遂取炭笔绘形于地,示以滑翔之理。
“白日,李某已经去山顶勘察过地形了。”
“两地距离,不算太高太远,故窃以为可以用此飞渡之计。”
“如何,公等能制否?”
众工匠点了点头,犹豫道:
“能作是能作,只是这东西毕竟是要载人的。”
“能否保证军士安全,我等皆不敢擅断啊。”
李翊沉默半晌,缓声道:
“尔等只管按我吩咐的去做,其余之事,不必操心。”
“待做好之后,便去军需官那里领赏钱。”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依命退下去了。
……
暮色四合,军营中忽起喧嚣。
但见火把如龙,自中军帐蜿蜒至各营。
伙头军抬出整牛全羊,大瓮美酒,列于校场之上。
“相爷有令,三军今夜畅饮!”
传令兵奔走呼喝。
众军士初闻喜讯,欢呼雷动。
须臾间,篝火熊熊,肉香四溢。
老卒王五撕下羊腿,满嘴流油地笑道:
“自打跟了相爷,还未大胜,便这般痛快还是头一遭!”
然酒过三巡,一名曲长忽掷盏于地。
这虬髯汉子环视同袍,压低嗓门道:
“诸位,依相爷的性子,向来谨慎勤勉。”
“什么时候会在大胜之前,便让咱们如此畅快的痛饮?”
此言一出,众人举着的酒碗俱是一顿。
只因他们都跟了李翊很多年,了解李相爷的脾气。
太阳打西边出来,这里面指定有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