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李翊长舒一口气,道:

“既如此,臣这便下去准备相关事宜。”

刘备扶起李翊,温言道:

“不急。”

“今日春光正好,陪朕再饮几杯。”

李翊从之,坐下陪刘备简单喝了几杯。

……

次日,早朝。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刘

“眾卿可有本奏?”

刘备声音平静,目光扫过群臣。

李翊手持玉笏,稳步出列:

“臣有本奏。”

刘备微微頷首,“讲。”

李翊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

“昨日臣与陛下议及伐吴之事。”

“今曹魏困於南蛮,吴国孤立无援,实乃天赐良机。”

“臣请陛下决断,兴王师,伐东吴,爭取早日一统天下!”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骚动。

刘备不动声色,只是轻轻敲击案椅,目光扫过群臣问:

“眾卿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

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清瘦的官员便急步出列:

“臣以为不可!”

眾视之,乃京兆尹杜畿也。

杜畿,字伯侯。

出身於京兆大姓的杜氏。

此人颇有才干,为政有道。

既宽惠爱民,又清静无为。

地方政绩极为出色。

没过几年便被升任到了洛阳当京兆尹了。

杜畿持笏正色諫道:

“我朝新立不过六载,河南、关中初定,民生尚需休养。”

“此时兴兵,恐非良策。”

宗正刘琰紧隨其后:

“杜公所言极是。”

“吴据长江天险,水军强盛。”

“我朝虽据淮南、荆州,然水军实力尚不足以灭吴。”

“若强行徵调民夫建造战船,必致民怨沸腾。”

太常羊衜也出列附和:

“陛下,臣观天象,今岁不宜兵事。”

“且孙氏据江东已歷三世,百姓归心。”

“强行征伐,恐违天和。”

一时间,朝堂上反对伐吴的声音愈来愈多。

好像此时出兵,便是有伤天和、人和似的。

按理来说,灭吴之后,手下人也能跟著得到封赏。

这应该是一件皆大欢喜之事,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反对呢?

其实,对於如今的齐汉政权而言,

不论是灭吴也好,灭魏也好,从来都不是军事问题。

而是政治问题。

確切地说,是权力分配问题。

参考一下,歷史上的西晋灭吴。

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昭曾定下三年之內灭吴的计划。

可现实却是,吴国足足挺了十七年才被灭掉。

这是为何呢?

难道是因为吴国很强吗?

可当时的吴国,除了陆抗以外,已经没一个像人的了。

甚至还出了赫赫有名的暴君孙皓,使劲折腾百姓。

当时的吴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再看后来晋朝出兵灭吴时,深陷党爭內斗,管理一塌糊涂。

结果就这样,还是把吴国给灭掉了。

而且基本上是一路平推。

没错,问题出就出在当时的党爭。

司马炎是开国君主里面,威望倒数的存在。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希望灭吴,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威信。

但朝中以贾充、荀勖、裴秀为首的一眾大臣全部反对伐吴。

这其实大大出乎司马炎的预料。

因为他也认为,开疆拓土的事对大家都有利。

应该没几个人反对。

结果朝堂半数的大臣都反对,而且还是他老爹一朝的功勋名臣。

司马炎这个刚刚登基的新君,根本就镇不住他们。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

除了司马炎这个渴望建立威信的新君之外,以羊祜、杜预、王濬为首的主战派都支持伐吴。

其实你仔细一对比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人员名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了。

没错,

反对伐吴的人,全部是司马昭一朝的开国元勛。

朝中话语权极重,有权有势。

而支持伐吴的人,在当时的朝堂上根本没有话语权。

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內的影响力。

那么,为什么反对伐吴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那就是贾充这帮人要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

如果当真灭了吴国,那么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

这对这帮功勋老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藉军功上位,获得封赏。

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

甚至搞不好,他们这些老臣还得在新贵面前靠边站。

故而,出於对自己利益的维护。

朝堂上老牌功勋,便要集体反对灭吴。

这种情况其实並不是西晋才有的。

在人心利益面前,贾充这种人反倒很常见。

他在司马昭面前是一条忠犬,让干啥干啥。

把司马昭熬走了以后,仗著资歷,变向欺负一下新登基威望小的小皇帝。

而像李翊这种既得利益者,仍然愿意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把格局打开的人其实反而是极少数。

当然,李翊的眼界確实远比朝中许多人要长远的多。

他看得多,想得多,所以也能捨弃很多东西。

但一人之力並非是无穷尽的。

任凭李翊如何努力,也是不可能改变本时代人的歷史局限性的。

你不能站在后世者的角度,去批评本时代的人三观。

且换位思考,

又有哪个既得利益者,真正愿意为了大局著想,主动割让自己的利益蛋糕呢?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