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全部直接归司马昭指挥,没有上下统属关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杜绝某位将领缺乏监督,兵权集于一身的情况。
所以李翊提出设立五军都督,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有一军兵权太过集中。
刘备眼中精光暴涨,旋即恢复平静。
“……五军都督,好一个五军都督。”
他起身踱步,锦袍下摆扫过青砖。
“那么依卿之见,何人可当此任?”
李翊深深一揖:
“此乃陛下圣断,臣不敢妄言。”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烛芯爆裂的细微声响。
刘备忽然大笑,拍着李翊肩膀说道:
“既然是爱卿提出来的,自然得有爱卿你来担任。”
“除了你以为,谁能镇住五军将领?”
李翊乃伏地而拜:
“臣蒙陛下厚恩,位居首相。”
“今国家有需,岂敢惜身?”
“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其实,李翊提出五军都督一职,就是打算重新出山。
但这并不是说李翊要去前线打仗。
也不是说李翊要在后面微操。
正如李翊所言,他是直接节制五军将领。
他只在大战略、大方向上下达命令。
比如,让你先打丹阳还是先打吴郡。
过江之后,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配合,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策应等等。
再比如,
如果哪个校尉级别的军官犯了错,那么该将领是没资格直接杀他的。
必须先提前报到李翊这儿,由李翊决出具体的处置办法。
至于其他细节上的东西,都是将领们自由发挥。
具体怎么打,也全靠将领本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非常好的消化灭吴的军功。
不会让某一家独大,包括李翊本人。
毕竟他也没有真的上前线指挥。
只是在后方,对军队的大战略提供一些方针上的建议罢了。
刘备扶起李翊,意味深长道:
“朕记得当年讨伐袁绍时,爱卿就曾担任盟军都督。”
“今日伐吴,正需如此毅勇之臣。”
说着从腰间解下佩剑,递给李翊,
“当年伐袁绍时,朕赐给你一把双股剑。”
“今朕登九五之尊,将这天子剑赐予爱卿。”
“卿可代朕节制五军!”
李翊双手接过,只觉剑鞘冰凉沉重: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微微一顿,李翊又接着补充说道:
“臣虽领了五军都督一职,但臣毕竟不上前线。”
“所以私以为,还是需要另设监军。”
“监军?”
刘备背着手,目光如炬。
“……嗯,子玉倒是思虑周全。”
李翊拱手道:
“……陛下明鉴。”
“臣虽为都督,然坐镇中军,难亲临前线。”
“荆州、淮南二军乃伐吴主力,若无心腹监察,恐贻误战机。”
刘备指尖轻敲案几,发出有节奏的轻响:
“依卿之见,这监军当如何设置?”
“监军二人,各领陛下符节,专司监察军纪、传达军令。”
李翊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呈上,“监军不干预具体作战,但有权直达天听。”
“如此可保军令畅通,又免掣肘之弊。”
刘备展开竹简,只见上面详细列明监军职权——
可阅军报、查粮饷、劾将领。
却无直接调兵之权。
更不能直接参与军事决策,干扰将领们的判断。
而两名监军,也是直接听命于五军都督。
也就是受李翊指挥。
刘备看罢,嘴角微扬:
“监察不掣肘……嗯,子玉这是要让朕的眼睛长在前线啊。”
李翊低头:
“……臣不敢。”
“只是为陛下分忧耳。”
“监军人选.……”
刘备话锋一转,眼中精光闪烁,“卿可有推荐?”
李翊略一沉吟,恭敬道:
“此乃陛下圣断,臣岂敢妄言。”
“只是……”
略一沉吟,“监军最重要的是忠心不二,必须得是陛下的耳目心腹。”
“或可从陛下旧部中遴选。”
嗯……
刘备微微颔首,“知道了,监军人选朕会慎重考虑的。”
“你是河北军的老大,先回去把河北军的主帅人选确定了吧。”
“监军之事,朕下来自会慢慢斟酌。”
“喏。”
……
暮色沉沉,相府门前灯笼高挂。
李翊刚换下朝服,回府准备歇息,便听仆从来报——
“张郃、徐晃、张辽、孙礼等一众将军联袂求见。”
李翊眉梢微挑,嘴角浮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这些人来的倒是快。”
“请至西厅奉茶,说我即刻便到。”
西厅内,数名河北系将领正襟危坐。
“让诸位久候了。”
李翊身着素色深衣步入厅中,腰间御赐宝剑随着步伐轻轻摆动。
众人齐刷刷起身行礼:
“参见相爷!”
李翊摆手示意众人落座:
“诸君夤夜来访,想必是为河北军主帅一事?”
孙礼性子最急,抱拳道:
“相爷明鉴!”
“伐吴在即,我军不可一日无帅。”
“不知……”
话到此处却咽了回去,只拿眼瞟向张郃等人。
论资历,张郃、徐晃、张辽这些人比他高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