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更衣,正殿接旨。”

片刻后,刘理身着亲王礼服,肃立于殿中。

宣旨黄门高声诵读:

“奉天子诏:特命梁王刘理为监军,监察淮南诸军事。”

“即日筹备。钦此。”

刘理双手接过诏书,恭敬叩首:

“儿臣领旨,必竭股肱之力,不负父皇重托。”

起身后,他温言对使者道:

“天使远来辛苦,赐金五十两,锦缎十匹。”

使者笑吟吟地谢过。

待使者退下,刘理立即召集心腹议事。

不多时,国相诸葛均、骑都尉诸葛恪、典农校尉王昶、主簿陈泰等一众大臣齐集王府正堂。

这些人皆是刘理近年精心选拔,不仅有才干,还有背景。

所以刘理才能在同样的时间下,将梁国发展得远超过鲁国。

诸葛均率先拱手: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

“淮南军乃伐吴主力,陛下以此重任相托,足见圣眷优渥。”

“正是!”

诸葛恪意气风发,“我大汉带甲百万,良将千员。”

“此番南征,必如秋风扫落叶。”

“殿下何忧之有?“

王昶与陈泰等众亦随声附和。

堂上一时喜气洋洋,唯有刘理神色平静。

他轻抚诏书锦缎,忽道:

“诸君可记得我姨夫有一句言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众人闻言肃然。

刘理继续说道:

“父皇授此重任,非为荣宠,实乃责任。”

“孤只觉肩上担子沉重,何敢轻狂?”

诸葛均乃赞叹道:

“殿下少年老成,实乃梁国之福。”

刘理摇了摇头:

“淮南诸将皆百战之躯,孤虽为王爵,卸去冠冕,不过一少年耳。”

“今以监军空降,彼等心中岂无芥蒂?”

王昶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说道:

“殿下乃龙子凤孙,彼等纵然跋扈,又安敢不敬?”

“明面上自然是恭敬的,暗地里却未必心服。”

刘理起身踱步,锦袍曳地。

“譬如陈征南,随父皇征战二十余载。”

“孤却要去监察其军……此中分寸,殊难把握。”

堂中一时沉寂。

诸葛恪比刘理年长不了几岁,性情却相当火爆。

听到这话,忍不住插嘴道:

“……殿下过虑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监军乃代天巡狩,诸将岂敢有怨言?”

“元逊!”诸葛均急声喝止,“慎言!”

刘理却不恼怒,反而微笑道:

“元逊年轻气盛,其言虽直,却也有理。”

“然治国统军,刚柔并济方为上策。”

他转向众人,神色肃穆,朗声说道:

“今日立规:来年南征,孤虽为监军,绝不干预淮南军机决策。”

“尔等亦须谨守本分,不得与诸将争权。”

众人齐声应诺。

刘理继续说道:

“陈征南处,孤将亲往拜会。”

“其余诸将,也当时常慰劳。”

“军需粮秣,梁国当全力供给,不可短缺。”

“尤其是不得横征暴敛,伤害百姓。”

“违者,一律按军法从事!”

诸葛均躬身道:

“殿下深谋远虑,臣等佩服不已。”

“淮南军之跋扈,天下闻名。”

“我等既为监军,若其当有违法度之举,又该如何呢?”

“小事可忍,大事必究。”

刘理目光炯炯,“然须证据确凿,报与父皇圣裁,不可擅自处置。”

陈泰立马进言道:

“臣闻鲁王亦受监军之职,监察荆州军。”

“陛下设两个监军,是何意?”

刘理抬手制止,打断道:

“鲁王兄之事,非我等可议。”

“汝等只管各司其职便是,其余别问。”

他环视众人,最后叮嘱道:

“从即日起,梁国上下当以备战为先。”

“农事不可废,赋税不可增,但军械粮草须加倍储备。”

“元逊可检阅部曲,整训兵马。”

“仲宣负责统筹粮秣,玄伯理清文书律令。”

“叔平公来总领全局,但有疑难处,随时来报。”

众人领命而去后,刘理独坐堂上,望着手中诏书出神。

侍从轻声询问:“殿下可要进膳?”

刘理摇了摇头:

“取《孙子兵法》来。”

“姨夫一直很推崇这本书,孤已经读过四遍了,有些地方仍然觉得没太能够领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刘理也知道光靠读书,他是没办法领悟《孙子兵法》的精髓的。

若不然,不就成了马谡那样的纸上谈兵之辈了吗?

待书卷呈上,刘理又接着吩咐道:

“传令下去,明日孤要微服巡视梁国各仓廪。”

“战事若起,百姓必然遭罪。”

“孤不欲使子民因伐吴之事受累。”

夜深人静,刘理仍在灯下苦读。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