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401章 陆伯言火烧藤甲军,司马懿惨败陈仓道(加更三千字)

却说司马懿自街亭兵败后,虽损兵折將,却藉机除去了政敌夏侯楙。

在军中威望反增。

只因军中能与司马懿抢话语权的人更少了。

这日升帐议事,司马懿谓诸將道:

“诸葛亮虽得街亭,然其分兵把守,主力分散。”

“吾欲自引大军佯攻陈仓,牵制齐军主力。”

“另遣奇兵偷渡渭水,奇袭郿县,断其粮道。”

“不知诸公意下如何?”

言未毕,帐下一將挺身而出,声如洪钟:

“某愿引本部兵马,渡渭水取郿县!”

眾人视之,乃乌戈国主兀突骨也。

其人生的面目狰狞,披鳞带甲,宛如凶神。

司马懿大喜:

“国主英勇,正可当此任!”

遂令其引本部三千藤甲军、三千蛮兵出兵。

临行又不忘嘱咐:

“渡河之后,速取郿县,不可恋战。”

兀突骨率军至渭水畔,但见河水湍急。

蛮兵解甲渡河,睏乏者竟坐甲冑之上,浮水而过。

对岸汉军巡哨见之,急报守將。

汉將赵平引千余人出营迎敌。

见蛮兵状若鬼怪,心下骇然。

急令放箭,谁知箭矢射在藤甲之上,纷纷落地。

刀枪砍刺,亦难进入。

蛮兵挥舞利刀钢叉,势不可挡。

汉军大溃,败回大寨。

赵平急见诸葛亮,具言渭水怪事。

诸葛亮闻报,蹙眉问左右:

“此是何方兵马,竟能刀枪不入?”

李严出列答道:

“稟都督,某在南中时,闻深南之地有一乌戈国。”

“其国主兀突骨,不食五穀,以生蛇恶兽为食。”

“身长鳞甲,刀箭难伤。”

“其部下谓之藤甲军,所穿甲冑乃山涧青藤所制。”

“浸油十余遍,轻巧坚韧,渡水不沉,刀剑难入。”

帐中诸將皆露惊色。

诸葛亮羽扇轻摇,忽问:

“前者马超將军镇守关中时,岂非败於此军之手乎?”

眾將默然。

马岱出列道:

“诚如都督所言。”

“兄长起初確曾败於藤甲军,此军凶猛异常,非寻常方法可破。”

诸葛亮羽扇轻摇,頷首笑道:

“既如此,吾欲亲往一会此异族之军,观其虚实。”

言未毕,镇西长史陆逊急出諫曰:

“都督不可!身为一军统帅,岂可以万金之躯轻犯险地?”

“且观兀突骨孤军偷渡,其意必在袭取郿县,断我粮道。”

“某有一策:可遣一偏师阻其去路。”

“主力仍固守陈仓,与司马懿对峙。”

“待来年春暖,魏军粮草不济,自然退兵。”

此前说过,汉军的战略跟魏军战略是不同的。

魏军是直接从汉中出兵,补给线很短,所以即便是进攻方相对损耗也没那么大。

而汉军在关中屯兵,补给线拉得很长。

所以边疆是不会屯重兵的,遇著紧急战事,都是临时派兵过去。

这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边陲武將拥兵自重。

这样一来,对汉军而言,

防守反击,性价比肯定是远比主动进攻要好得多。

当然,古代打仗,本身就是防守方比进攻方有优势。

不论是诸葛亮还是陆逊,在对待魏军犯境的態度上。

他们都推崇通过防守,减少汉军战损比,以此来消耗魏国的粮草。

因为蜀道艰难,粮草是无法长期供应的。

这也符合《孙子兵法》里的“避实就虚,以强击弱”的理念思想。

显然,粮草就是魏军的命门。

汉军针对这一点做文章,就很容易收拾魏军。

诸葛亮闻言頷首,目露讚许之色:

“……伯言此策甚善。”

诸葛亮只比陆逊虚长两岁,两人相识时间虽不长。

但性情相投,又都懂军略。

所以私下里关係处的还不错。

“然藤甲军凶悍,寻常將领恐难抵挡。”

诸葛亮话锋一转,问帐下眾人道:

“谁敢引兵去破藤甲军?”

魏延应声而出:

“某愿往!必斩兀突骨首级献於帐下!”

马岱亦请战:

“某此前隨兄长镇守关中,与蛮兵交过手,熟知蛮兵习性。”

“愿助文长一臂之力!”

庞德慨然道:

“某亦愿往,请都督准某同行!”

诸葛亮观诸將,微微摇头:

“公等皆万人敌,勇武过人。”

“然破藤甲军非独恃勇力,更需智谋。”

说著,他目光转向陆逊:“

伯言既献此策,可愿亲往破敌?”

陆逊整衣正冠,躬身道:

“逊蒙李相爷知遇之恩,陛下厚待,常思报效。”

“今能为国家效力,荣幸之至。”

“愿领兵往破蛮兵!”

诸葛亮大喜,即拨精兵五千与陆逊。

令马岱、庞德副之。

又嘱咐道:“藤甲坚韧,刀箭难入。”

“伯言需以智取,不可力敌。”

陆逊拜谢:

“谨遵都督教诲,逊已有破敌之策。”

魏延见状,诸葛亮任用马岱、庞德。

对他这个新来的却不重用,篤定诸葛亮故意为之,是轻慢自己。

遂面有怏怏之色。

诸葛亮心思敏锐,察觉到了,抚其背曰:

“……文长勿忧。”

“陈仓乃必爭之地,司马懿亲率大军来攻,正需汝这般猛將助我守城。”

“来日与魏军决战,尚需汝衝锋陷阵。”

诸葛亮之所以重用马岱、庞德、陆逊三人,也是出於政治考量。

江南新定,李翊提拔起陆逊为首的大族,本就是为了安抚江南人。

如今又是他保举其来关中前线的,诸葛亮焉有不重用之理?

而马岱、庞德则是前雍凉都督马超的旧部。

对待这些老臣,诸葛亮需要採用宽厚的態度,才好让他们尽心竭力为自己办事。

至於魏延,

诸葛亮与他接触时间虽然不长,但发现这人脑子不太好使。

有些衝动,经常跟同事吵架。

诸葛亮哪敢將他单独外派出去?

还是將他单独留在身边,自己时时监护著,这才放心。

听完诸葛亮的解释,魏延这才释然,抱拳道:

“延愿隨都督守城,必教司马懿不得越雷池一步!”

陆逊领了诸葛亮將令,率五千精兵星夜兼程,赶至渭水北岸。

登高望远,但见蛮兵营寨连绵,藤甲映日生辉。

陆逊谓手下诸將道:

“蛮兵虽勇,然无谋略。”

“吾欲骄其心,徐徐诱之,方可破敌。”

遂唤马岱近前,吩咐道:

“將军可引一千兵马,前去挑战。”

“许败不许胜,败后望插白旗之营寨退却。”

又唤庞德近前,吩咐道:

“將军伏於林中,多设旌旗以为疑兵。

马岱领命而去。

这边兀突骨正与部下商议军情,对眾俘主道:

“司马丞相常言,诸葛亮多用巧计。”

“凡到之处,俱是埋伏。”

“今后交战,但见山谷林木茂盛处,切不可轻进。”

第一俘主答曰:

“……大王明鑑。”

“我等自入中原,已知中国人多行诡计。”

“愿依大王號令,我等在前廝杀,大王在后指挥。”

正议间,忽探马来报:

“汉兵在渭水北岸立下营寨。”

兀突骨即差二俘长引两千藤甲军渡河挑战。

马岱依计出迎,战不数合,佯败而走。

蛮兵恐有埋伏,不敢穷追,收兵回营。

兀突骨闻报,頷首道:

“谨慎无大错。”

次日,马岱又於十里外立寨。

蛮兵再渡河来战,马岱略战即走,蛮兵追杀十余里。

见四下无事,遂占了汉寨屯住。

二俘长喜报兀突骨:

“汉军连败,已丧胆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