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兄此举,实是糊涂。”
隨即对二人道:
“此信暂存本王处,你等勿要声张,就当不知此事。”
诸葛恪担忧道:
“殿下,家父他……”
刘理抬手止住他的话:
“诸葛相国忠心为国,本王深知。”
“此事本王自有计较,必不使相国受牵连。”
他顿了顿,又道:
“元逊孝心可嘉,然此事关乎国体,切记保密。”
二人叩首应诺。
待他们退下,刘理独坐殿中。
再次展读密信,眼神复杂。
“王兄啊王兄,你与东吴私通,岂非养虎为患?”
他喃喃自语,手指轻叩案几。
“然若此时揭发,必致兄弟鬩墙,有损国本……”
“父皇若是得知,恐对你我都不好。”
刘理嘆了口气。
他知道自己这位老爹,是一个非常重视兄弟情的人。
如果自己举报二哥,虽然是出於公义。
但难免也会落得个落井下石,中伤兄弟之名。
父皇大人,肯定不希望看到这个。
沉思良久,刘理將密信收入暗格,唤来心腹侍卫:
“暗中留意吴国往来商船,但有异动,立即来报。”
侍卫领命而去。
刘理望向窗外,暮色渐浓。
他知道,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
而他的王兄,正在一步步走向危险的深渊。
与此同时,诸葛恪回到府中,心中仍忐忑不安。
陈泰劝慰道:
“越王既已承诺,必会周全。”
“当下之急,是写信告知相国,凡事谨慎。”
“勿再参与吴王与东夷之事。”
诸葛恪长嘆一声:
“也只能如此了,但愿父亲能明白我的苦心。”
……
话分两头,
洛阳宫中,刘备端坐皇位,面带欣慰之色。
殿下,姜维风尘僕僕,刚自徐州返朝。
“伯约此行,肃清徐扬贪腐,整飭吏治。”
“百姓称颂,朕心甚慰。”
刘备抚须笑道,“不愧是我朝开科第一位状元郎。”
姜维躬身行礼:
“陛下过誉。”
“此乃臣分內之事,不敢居功。”
刘备转向一旁的李翊:
“子玉啊,伯约是你一手提拔,果然慧眼识人。”
李翊谦逊回礼:
“陛下,臣不过引路而已。”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伯约天资聪颖,更兼勤勉踏实,方有今日成就。”
刘备頷首,忽对姜维道:
“伯约,如今诸葛孔明正在关中督军,防御曹魏。”
“朕欲遣你前往相助,你可愿意?”
姜维心知这是刘备特意给他积累军功的机会,当即单膝跪地:
“臣愿往!必当竭尽全力,辅佐都督,不负陛下厚望。”
“善!”
刘备龙顏大悦,“既如此,朕即封你为护军。”
“明日便启程前往关中。”
“臣领旨!”
姜维再拜而出。
待姜维离去,刘备忍不住发出一阵感慨。
这种踏实肯乾的年轻人,刘备是相当喜欢的。
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謖?
其实歷史刘备是给过马謖机会的。
那就是刘备曾派遣马謖去当时的南中平叛。
结果马謖各种推三阻四,不愿意去。
因为马謖觉得,像他这种天才,去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去那里,绝对会耽误自己的才华和青春。
反观留在荆州呢?
有诸葛爹宠著,器重著,荆州风土还宜人。
那是前途无量吶。
因为这件事儿,让刘备对马謖十分失望。
觉得这个年轻人一点儿也不踏实。
所以才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而南中的叛乱是被谁平定的呢?
是李严。
当时李严主动申请前去平叛,而且很快就平定了,完成的相当好。
这你便知道,刘备为什么会把李严当诸葛亮接班人培养了。
甚至让他成为唯二的託孤重臣。
当然,只可惜李严最后权力薰心。
辜负了刘备与诸葛亮对他的殷切期望。
“……姜维此子,沉稳干练。”
“不骄不躁,確是难得之才。”
刘备对李翊感嘆道。
李翊微笑:
“……陛下圣鉴。”
“伯约虽年少,却有一份与其年纪不符的老成持重。”
“更难得的是心怀天下,实为国之栋樑。”
刘备目光深远:
“让他在前线歷练一番,积累军功,学习用兵之道。”
“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国家顶梁之柱。”
隨即轻嘆一声,“如今朝中,正需这般年轻有为的才俊啊。”
李翊若有所思:
“……陛下用心良苦。”
“只是关中战事紧张,曹魏虎视眈眈,伯约此去……”
刘备摆手笑道:
“有孔明在,朕放心。”
“况且伯约虽缺战阵经验,然其聪慧过人,必能很快適应。”
说著起身走向窗前。
“我大汉江山,终究要交到这些年轻人手中啊。”
夕阳余暉洒入殿中,將刘备的身影拉得很长。
李翊静静立於一旁,心中明白,陛下这是在为未来布局了。
次日清晨,
姜维披甲执锐,率一队精骑出洛阳西门,直奔关中而去。
城楼上,刘备与李翊並肩而立,目送队伍远去。
“子玉,你说伯约此去,可能担起將来重任?”
刘备忽然问道。
李翊躬身回答:
“陛下,宝剑锋从磨礪出,梅香自苦寒来。”
“伯约乃璞玉,经战场磨炼,必成大器。”
刘备微笑点头。
目光仍追隨著远去的尘烟,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汉未来的希望。
……
关中大地,春寒料峭。
姜维风尘僕僕赶至诸葛亮大营,但见旌旗招展,军容整肃。
不由暗赞这位都督治军之严。
诸葛亮闻姜维至,亲自出迎。
二人相见,一番寒暄后,诸葛亮即考较起军国大事来。
“伯约以为,当今之势,当以何为先?”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如炬。
姜维略一思索,朗声答道:
“维观关中之地,沃野千里。”
“然经多年战乱,民生凋敝。”
“欲图西蜀,当先固根本。”
“粮草为军中命脉,宜大兴屯田,积蓄粮秣。”
诸葛亮眼中闪过讚许之色:
“善!此正合吾意。”
隨即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