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郑文拍马舞刀相迎。

二將交锋只一合,郑文手起刀落,竟將“秦朗”斩於马下。

魏军惊散,郑文提首级得胜回营。

帐中,

诸葛亮端坐帅位,面色骤沉,忽勃然大怒:

“左右!將郑文推出斩了!”

郑文惊愕失色:

“小將立功,何故见诛?”

诸葛亮厉声道:

“吾识秦朗多年!汝所斩者,绝非秦朗。”

“鼠辈安敢欺我!”

郑文汗如雨下,跪地拜告:

“此实秦朗之弟秦明也,小將非是有意要欺瞒大都督。”

“实是司马丞相教我如此!”

诸葛亮冷声笑道:

“司马懿令汝诈降,欲为內应,却如何瞒得我过!”

“若不实说,立斩汝头!”

郑文知计已破,泣求免死:

“都督明察!確是司马懿令某诈降。”

“约定火起为號,里应外合。”

诸葛亮神色稍霽:

“汝既求生,可修书一封,教司马懿自来劫营。”

“若擒得司马懿,便是汝之功,还当重用。”

郑文只得修书一封,呈与孔明。

书云:

“今诸葛亮已信某,明夜二更,寨中举火为號。”

“可速劫营,某当为內应。”

诸葛亮览毕,令將郑文监下。

姜维问道:

“都督常年在交州,近年回关中,何以识得秦朗多年?”

诸葛亮摇了摇头,道:

“吾不识得此人。”

眾人皆是一怔,纷纷问诸葛亮。

既然不认识,刚刚又为什么说认识。

就单纯为了诈一诈那郑文么?

旁坐的陆逊含笑解释:

“……司马懿用人极慎。”

“若秦朗真升前將军,必是驍勇之辈,岂能一合便被斩於马下?”

“故知所斩非真秦朗,郑文必是诈降。”

眾將皆服:

“大都督明鑑万里!”

诸葛亮遂唤姜维、陆逊密议:

“司马懿既用诈降计,我將计就计。”

“伯约可引一军伏於寨左,伯言引一军伏於寨右。”

“待魏军入寨,举火为號,两路夹击。”

眾將领命而去。

诸葛亮轻摇羽扇,又唤来一名心腹军士。

附耳低语,如此如此。

军士领命,怀揣密信,趁夜潜往魏寨。

魏营中军帐內,司马懿正观兵书。

忽闻亲兵来报:

“擒获一汉军细作,自称有要事求见丞相。”

司马懿眉峰一挑:

“带进来。”

那军士入帐即拜:

“小人本是蜀人,流落中原,与郑文將军同乡。”

“今郑將军被诸葛亮用为先锋,特托小人献书於丞相。”

言毕,呈上密信。

司马懿展信细观,见信中写道:

“文幸得孔明信任,授以前锋。”

“明日晚间,愿举火为號,为丞相內应。”

“乞尽提大军来劫寨,共成大功。”

字跡確与先前郑文书信无异。

司马懿反覆詰问:

“郑文当真已取得诸葛亮信任乎?”

军士从容答曰:

“郑將军本诈降,今孔明疑心渐去,正是良机。”

“且丞相待秦朗厚而薄郑將军,將军常怀怨望。”

“诸葛亮没有理由怀疑。”

司马懿沉吟片刻,忽赐酒食:

“汝且归告郑文,本日二更为期。”

“吾必亲提大军来接应。”

“大事若成,必当重赏。”

军士拜別,连夜回蜀寨稟报孔明。

诸葛亮闻言抚掌而笑,即仗剑步罡,登坛祈风。

但见他將七星剑望空一指,口中念念有词。

祷毕,召诸將听令:

“李严、魏延引一军伏於寨左。”

“庞德、马岱引一军伏於寨右。”

“刘磐引一军断其归路。”

“姜维、陆逊各引精兵,待魏军入寨,即四面合围。”

又唤关兴、张苞吩咐:

“汝二人各引弓弩手三千,伏於寨门两侧。”

“待魏军过半,即万弩齐发。”

分拨已定,

孔明自引亲兵数十,登高山观战。

却说司马懿欲亲率大军劫寨,长子司马师諫曰:

“父亲何故据片纸而亲入重地?”

“倘有疏虞,如之奈何?”

“不如令別將先行,父亲为后应可也。”

司马懿从之,遂令秦朗引一万兵为先锋,自率大军接应。

是夜初更,月明如昼。

將至二更,忽阴云四合。

黑气漫空,对面不见人影。

司马懿大喜道:

“此天助我也!”

遂令军士衔枚,马匹勒口,长驱直进。

秦朗率万骑当先,直衝汉寨。

但见寨门虚掩,並无守军。

秦朗心知中计,急令退兵。

忽听四下火把齐明,喊声震天:

左路李严、魏延杀出。

右路庞德、马岱衝到,將魏军团团围住。

秦朗挺枪死战,不能突围。

此时司马懿见寨中火光冲天,只道郑文得手,急催兵接应。

方至寨门,忽听一声號响,鼓角喧天:

左有廖化,右有姜维,两路精兵杀出。

原来姜维早已分兵埋伏,专候司马懿。

关兴、张苞伏弩齐发,箭如飞蝗。

魏军大乱,自相践踏。

司马懿急令后退,又被刘磐截住归路。

那边秦朗陷入重围,陆逊指挥汉兵层层围困。

秦朗左右衝突,身中数箭,正遇姜维挺枪杀到。

二將战不十合,秦朗气力不支。

被姜维一枪刺於马下。

所率万兵,十伤八九,四散逃奔。

司马懿见大势已去,弃盔卸甲,混在乱军中奔走。

忽遇司马师引兵来救,父子合力杀出重围。

回营清点,折兵万余。

大將秦朗阵亡,粮草器械损失无数。

司马懿仰天长嘆:

“吾又中孔明之计矣!”

高山之上,诸葛亮观战已毕,羽扇轻摇:

“司马懿经此一败,暂不敢轻出矣。”

遂传令收兵,犒赏三军。

此战之后,魏军锐气尽挫,司马懿更坚壁不出。

司马懿回到寨中,摘下兜鍪,谓眾人道:

“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吾辈不能与之正面交战。”

“现在吾已定下屯田策略,就在汉中屯田,然后深沟高垒。”

“慢慢蚕食关中土地,早晚有一天,我们能够收復中原。”

两军就此相持於祁山,战局暂入僵持。

而诸葛亮已暗中调度,准备下一著妙棋。

……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