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市井共语,陇坂之间渐闻弦歌之声。”

“二曰屯田兴利,郑白渠复涌甘霖。”

“发戍卒三万修葺战国故渠,引泾溉田,新辟水田千顷。”

“军屯岁得谷百万斛,民屯赋税倍于往岁。”

“长安太学重建,胡汉子弟同席受业。”

“匈奴小王呼衍圭竟能诵《孝经》,此诚两汉未有之盛。”

“三曰魏廷崩析,天时已至。”

“曹叡孺子临朝,内宠专权。”

“司马懿暴卒五丈原,魏失其柱石。”

“犹记章武初年,臣督交州时,令士燮广植甘蔗。”

“今蜀中坊林立,成都富室十之七八赖此为生。”

“若战端一开,断其蔗源,则蜀贾必怨曹氏——”

“此诚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然朝中竟有腐儒倡和议之说,臣窃痛之!”

“彼辈但知割据自保,岂见天下苍生望汉旌旗如渴思饮?”

“昔高皇帝提三尺剑定鼎关中,光武皇帝起南阳而扫群凶。”

“今陛下承两祖英烈,据山河形胜。”

“若逡巡不前,岂非负天命、失民望乎?”

“臣虽驽钝,愿效死力。”

“陇右劲卒皆磨剑待发,荆州粮船已聚于汉口。”

“但乞陛下奋雷霆之威,乘此云龙风虎之际。”

“则川蜀百姓箪食壶浆之日,即在眼前矣!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章武十五年冬十二月,雍凉大都督臣诸葛亮谨奏。”

读罢孔明奏疏,刘备沉默良久。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次日朝会,刘备命内侍宣读诸葛亮奏章,而后环视群臣:

“孔明建言伐魏,诸卿以为如何?”

华歆率先出列:

“陛下,诸葛都督虽言之有理。”

“然曹魏据守蜀道天险,非易与之敌。”

“昔日光武皇帝伐蜀,耗时十一年方克。”

“今陛下圣体未愈,国库不丰,实非用兵之时。”

众臣纷纷附和,皆言应当休养生息。

刘备面露倦容:

“朕确感疲乏,此事便容后再议罢。”

随即,宣布退朝。

是夜,刘备密召大司马大将军李翊入宫。

烛光下,天子容颜憔悴,却目光如炬。

“今日朝堂之上,爱卿为何不发一言?”

刘备直接发问。

李翊躬身答道:

“陛下心中已有定见,臣又何须多言?”

刘备挑眉问:

“此话怎讲?”

李翊近前一步,声音压低:

“太子年幼,若陛下亲征灭魏,功在当代。”

“若留待太子,则是新君立威之机。”

“臣斗胆猜测,陛下所虑,莫非在此?”

刘备长叹一声:

“知朕者,李卿也。”

“然阿斗性情柔弱,朕恐他难以驾驭如此大战。”

“……陛下过虑了。”

李翊正色道,“灭魏之战非同小可,自有臣等竭力辅佐。”

“且此战关乎国运,若成,则太子威望立显。”

“若败,罪在臣等,此乃万全之策也。”

刘备沉吟良久,终是点头:

“传太子入见。”

当刘禅从东宫忐忑不安地来到寝殿时,刘备凝视着这个性情温和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

“儿臣拜见父皇。”

刘禅跪拜行礼,举止间仍带着几分稚嫩。

刘备温言道:

“阿斗,明日开始,你便代朕监国理政。”

刘禅闻言大惊,不解其意:

“父皇!儿臣才疏学浅,岂敢担此重任?”

“你迟早要继承大统,现在正是学习之时。”

刘备咳嗽数声,继续道:

“有李相与众卿辅佐,你不必过虑。”

李翊也劝道:

“太子殿下,陛下龙体欠安。”

“为人子者,当为父分忧。”

刘禅见二人态度坚决,只得叩首领命。

次日朝会,皇位上空无一人。

刘禅坐在下首的监国座位上,神情紧张。

群臣见天子未至,皆露诧异之色。

华歆率先反问:“

太子监国,可有陛下诏书?”

李翊立即出列,手持诏书高声道:

“陛下有旨:太子刘禅,仁孝聪慧,即日起代朕监国。”

“诸卿当尽心辅佐,不得有违!”

众臣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位年轻太子能否胜任心存疑虑。

忽然,一名老臣出班奏道:

“太子殿下,老臣以为诸葛都督伐魏之议过于激进。”

“是否应当……”

“此事容后再议。”

刘禅按照李翊事先教导,沉稳应答。

因为相父昨晚就跟他说了,

你别看朝堂上那些大臣在你父皇面前温顺的跟小绵羊似的,在你面前不见得会这么乖乖听话。

你父亲靠着几十年的威望,镇得住他们。

你年轻稚嫩,可别露了怯。

尽管已经鲜少参与朝堂之事了,但太子监国期间,李翊还是陪着刘禅。

因为他担心这孩子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又有人试探道:

“殿下监国,是否应先熟悉朝政月余,再行决策?”

李翊立即厉声斥责:

“太子乃陛下亲命监国,尔等何敢质疑?”

“莫非想要抗旨不成?”

这一声呵斥,顿时震慑全场。

众臣见李翊态度强硬,皆知太子监国已成定局,纷纷叩首称是。

退朝后,刘禅长舒一口气,对李翊道:

“方才多亏相父解围。”

李翊意味深长地说:

“殿下需记住,为君者,当柔中带刚。”

“今日只是开始。”

望着刘禅离去的背影,李翊心中暗忖:

陛下这一招,既为太子立威,也为朝局设下棋局。

而诸葛亮在关中的奏章,恰成了这盘棋的起手式。

宫门外,几位大臣低声交谈,目光中闪烁着不安。

他们都明白,这场监国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布局。

而诸葛亮的伐魏之议,已然成为新旧势力较量的焦点。

深宫之中,刘备倚在榻上,听着内侍汇报朝会情形。

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知道,这场权力交接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而真正的风雨,还在后头。

……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