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霍峻明日若见魏军诈败,可佯追之。”

“待敌军伏兵尽出,吾自有破敌之策。”

又密令弓弩手准备火箭、硫磺等物,埋伏于高处。

次日天明,曹休果然亲率千余人马前来挑战。

两军对圆,曹休出马喝道:

“黄忠老儿,可敢与我一战!”

黄忠冷笑不语,示意霍峻出阵。

战不数合,曹休佯装不敌,拨马便走。

霍峻依照将令,率军追赶。

行至北山脚下,忽听三声号响,南北两侧伏兵尽出,将汉军团团围住。

曹休在山上观战,正自得意。

忽见四周山头火起,无数火箭如流星般射入魏军阵中。

原来黄忠早已料到曹休会有此计,反将计就计,设下了反包围。

“中计矣!”

曹休大惊,急令退兵。

但为时已晚。

黄忠亲率精兵从后方杀出,直取曹休本阵。

老将军虽年过甲,却仍能力开三石弓,一连射倒十余魏将。

魏军陷入重围,军心大乱。

张普、薛乔二将拼死保护曹休突围,身中数箭,血染战袍。

此战魏军折损万余,车仗器械尽失。

曹休在残兵护卫下狼狈北逃,一路收集败军,退守永安。

战场上,黄忠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对霍峻叹道:

“兵者,诡道也。”

“然每见生灵涂炭,心中终是不忍。”

霍峻乃笑道:

“老将军征战沙场几十年,犹自不忍耶?”

黄忠长声叹道:

“许是年纪大了,见不得这些。”

老将军收起染血的长刀,沉声道:

“传令三军,厚葬阵亡将士,不论敌我。”

黄忠站在长亭战场的高处,望着山下正在清点战利品的将士。

春风卷起焦土的气息,夹杂着胜利的喜悦。

“禀报将军,此战共缴获战车三百余乘。”

“牛马驴骡五千余头,军械粮草不计其数。”

军需官捧着竹简,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朱桓按剑笑道:

“曹休此败,算是打光了在永安近十年的积蓄吧?!”

黄忠却神色凝重:

“速传信诸葛丞相,就言荆襄已定,请加速进攻汉中。”

“南北夹击之势已成,此天赐良机也。”

当夜,八百里加急的信使向北飞驰而去。

黄忠望着信使远去的背影,对众将道:

“天下大势,或将因此战而变。”

成都,魏王宫中。

曹叡接到战报时,正在与群臣商议边防。

“什么?曹休东南大军竟败于长亭?”

曹叡猛地站起,竹简“啪”的一声落在地上。

黄权拾起战报,细看后神色大变:

“大王,周鲂既为诈降,则说明齐人早有伐我之心。”

“此前关中齐军动向可疑,恐怕并非是冲着鲜卑人去的。”

“或许此乃齐人假道灭虢之计。”

“说下去!”

曹叡厉声道。

“臣怀疑,所谓征讨鲜卑皆是虚言。”

“诸葛亮真实意图,是要与荆襄军东西呼应,共图我大魏!”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侍中出列奏道:

“若真如此,荆襄军下一步必攻巴东。”

“届时关中齐军再出祁山,我军将腹背受敌。”

曹叡环视群臣:

“诸卿有何良策?”

有人提议:

“可急调曹休将军回守成都……”

“不可!”

黄权立即出声反对,“曹休将军虽败,仍需镇守东南,防黄忠乘胜追击。”

“若调离荆襄前线,恐整个东南防线都将崩溃。”

众臣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这时,一直沉默的谯周缓缓开口:

“大王,眼下唯有急令沓中的邓艾回援汉中。”

曹叡皱眉:

“邓艾正在沓中屯田,且所部不过三万人。”

“如何抵挡诸葛亮近二十万大军?”

黄权插言道:

“邓士载虽年轻,然深通兵法,善用地利。”

“汉中地势险要,若防守得法。”

“足以拖延齐军攻势,蜀道艰险,粮食运送不易。”

“待齐军粮草断绝,则不战自退矣。”

曹叡沉思片刻,终于点头:

“拟诏,命邓艾即日率部驰援汉中,务必守住阳平关!”

……

话分两头,

却说诸葛亮的南征大军,靠着一帮忠志之士的凿山开路,成功穿越了子午谷的险隘。

这条古道蜿蜒于秦岭之中,两侧峭壁如削。

谷底水流湍急,本是兵家险地,丞相却偏要行此奇策。

这一切都是为了瞒天过海,避免与魏军在山道死磕。

因为伐魏比起伐吴其实难度是要高上不少的。

吴国最多就是有一条长江天险,而汉军在李翊的主持下,水军一直不弱。

而且只要过了长江,汉军强大的骑兵部队,便可一马平川,横扫吴地。

但蜀地不同,除了成都平原外,其余地势大多是崇山峻岭。

骑兵根本发挥不了太大作用。

并且由于山势险峻,粮草运输也是一个巨大问题。

大军行至半途,诸葛亮坐于四轮车上,远眺前方云雾缭绕的山峦。

参军杨仪驱马近前,低声道:

“丞相,子午谷险峻,魏军断难料到我军会从此处进军。”

“只是将士们连日跋涉,已显疲态。”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深邃:

“……威公不必忧虑。”

“汉中太守吕乂为人谨慎,必重兵布防于祁山一线。”

“我军出其不意,直取汉中。”

“则成都震动,两川可图。”

他略作停顿,又道:

“只是先锋人选,需得慎重。”

“此战关系重大,非智勇双全者不能当此重任。”

杨仪道:

“魏延将军倒是屡次请战,说是愿领精兵五千担任先锋。”

诸葛亮微微摇头:

“……文长勇猛,然性子急躁。”

“此次奇袭,需稳中求胜。”

他目光扫过身后将领,“我意已决,命赵云将军为先锋。”

此言一出,众将皆惊。

赵云虽威名赫赫,毕竟年逾七十。

魏延当即谏道:

“……丞相,子龙将军老矣,何不遣年轻将领为先锋?”

诸葛亮羽扇轻抬,止住众人议论:

“我自有道理。”

当夜,

赵云接到军令,即刻至中军帐中。

老将军银髯飘洒,铠甲鲜明,步履依然刚健。

诸葛亮执赵云手道:

“……子龙,此任非比寻常。”

“你率三千精兵,出斜谷直取汉中。”

“吕乂若知是你前来,必生畏惧,此乃攻心之上策。”

赵云慨然道:

“云虽年迈,尚能开三石之弓,舞四十斤银枪。”

“丞相托此重任,敢不效死!”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低声道:

“老将军切记,遇敌不可轻进。”

“我已命邓芝为副将,凡事多与他商议。”

赵云领命而出。

次日清晨,

他点齐兵马,与邓芝并辔而行,直向斜谷进发。

汉中府衙内,吕乂手持军报,面色凝重。

忽有探马飞报:

“诸葛亮大军已出子午谷,直逼汉中!”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