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赵石的铡刀顷刻而至,他也不说什么大话,甚至不动用刑罚,就张着眼睛看着那一伙想来硬的的人。

司法曹的大名早在太原如雷贯耳了,为首掾史赵石也得了个铁面的称号。

开端以豪强之血浸染的司法铡刀直接就让这些人萎了,生不起任何其他的心思。

而对普通百姓而言,余粮变成了活钱,也让集市焕发了生机。

对于新安置的流民来说,这场景如同梦幻。

他们手中那些除去口粮,种子和租赋后剩余的少量粟米豆子,或是自家院子里收获的南瓜,原本还担心卖不出价,甚至烂在手里。

但是现在,却能够直接去官仓或者信誉好的商贾那里换取钱财或者商品。

以粮易物换钱,财富的流通变得方便,集市从未如此热闹。

盐贩子的摊位前,堆满了小袋的粟米,豆子。

“四升豆,换半斤盐!”交易简单直接,当然这也是太原一地不缺盐铁才能支撑如此行径。

布商的摊子上,农妇用一筐南瓜干换了几尺厚实的粗麻布,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铁匠铺门口,汉子们用省下的麦子或粟米,换取急需的锄头,镰刀,或者修补旧农具。

盐,布,铁器这些生活生产必需品,以前对许多流民来说是奢侈品,如今通过手中的余粮变得触手可及。

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后,一丝改善生活的希望开始在每个人心中萌芽。

除了平粮以外,郡府也有未雨绸缪。

粮贱伤农的隐忧,荀彧和陈纪等人并非没有考虑。

他们对此早有对策,在开仓平粜,打压市场虚高粮价的同时,郡府同步颁布了保价收购令。

官仓敞开收购,在各个平粮点旁,都有官收点。

这里的挂牌价,略低于平粜前的市场价,且明确承诺敞开收购,不设上限!

合适的价格,确保了即便是最普通的农户,在扣除耕种成本后,依然能获得一份合理的,足以维持生计和再生产的收益。

这是郡府的职责!

而在工坊制度上,张显他们也做出了改制,针对新兴工坊可能面临的压力以及工人对实物粮食的迫切需求,郡府推出了与曾经工分制度相似的,粮票制度。

凭票兑粮,以信用保障。

太原郡府在这一年半中所积攒起来的信誉以及张显个人名望足够施行这种类似纸币的新政策。

得益于张显的逆推技能,他从带来的纸币上逆推出了一些可以在这个时代做出的特有防伪技巧。

这些粮票制作精良,难以仿造,然后用特制的盖有郡府工曹和官仓双印的粮票支付工人部分工钱。

面额清晰如一斗,五斗,一升,五升乃至于一石的票额,都可以在任何郡府官仓或指定的商贾处足额兑换成等值的粮食或者按当日官定平粜价折算成钱。

工人们拿到实实在在能换口粮的票券,心里无比踏实,尤其对于有家小的工人,这比纯钱更让人安心。

而且粮票价值稳定,不受市面钱币可能贬值的风险。

百姓们信任他们的张使君,也信任张使君治下的郡府,加之拥有足够的物资储备作为锚定。

粮票一经推出除了最开始受到了些必定会出现的磕绊外很快就在各工坊之间流通了起来。

甚至于民间也出现了粮票流通的情况。

此举促进了工坊生产和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

粮票的流通,等于将部分官仓粮食预支出去,但最终又通过兑换回流,形成了一个以官仓粮食,郡府信用为背书可局部支付循环的新体系。

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钱币发行的压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官仓粮食作为经济稳定器的核心地位。

甚至只要张显不失了智一直维持好粮票的地位,假以时日粮票就能逐渐取代现有货币的地位,成为新的货币体系。

如果货币权能够被抓在手里,那对今后的张显政权来讲,就直接将一条腿踩在了不败之地之上!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