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书院的学子自是晓得宋浩那首咏蛙的含金量。

当真是让大家望其项背一样的存在。

自从应天府书院重新教学以来,许多人的诗赋都不咋地。

这也是从大唐科举遗留下来的侧重点。

直到范仲淹改革后,才想着要加大策论的权重。

因为这个时候都是要注重骈体,极其华丽,而不是后来唐宋八大家的那种风格。

北宋科举考试主要考四门科目:经义、论、策和诗赋。

就算苏轼能在论里自己临时起意编造典故,让考官觉得自己书读的少了,从来没见过,觉得此子大才。

但豪放派诗词代表的苏轼,在殿试诗赋考试当中,他考试结果是不及格。

谁敢信呢?

苏轼考了乙科,排名也并不靠前。

那年中举的学子为三百八十八人,一般在四甲左右,才会被授予县主簿的职位,那就在小三百名开外了。

至于他爹苏洵屡次不中,也多是栽在诗赋上的,才一心培养自己两个儿子注重古文。

恰巧那次的主考官有欧阳修,捞了苏轼一把,除了那排名第二的论,苏轼其余三科都考的一般。

而欧阳修之前也是落榜了两次才考上的。

可见科举的诗赋有多疯狂,许多大家都不能依靠这个排名靠前。

宋浩那首咏蛙。

在应天府书院属于无人不知的存在。

众人绞尽脑汁的咏蛙诗赋,也没法压过他。

现在听到韩智轩公然说,此首诗是宋浩他弟八岁的时候写出来的,再瞧眼前这个少年人,全都流露出不可思议的模样。

“韩兄,你所说是真的吗?”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