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唯有宰相们齐心协力的为大宋办事,天下百姓才能少吃些苦。

“吕夷简与曹侍中所言可有异议?”

刘娥的询问,众人都表示赞同。

那便安排范雍为主使,曹仪为副使,立即出发前往西北处理此事。

待到议论此事后,依旧是回到了有关科举考试改革的事情上。

各地到处传回来一些消息,便是学子们恳求能够收回新政。

几个宰相又是一阵议论,倒是没有达成一致。

而刘娥依旧不肯放弃试探曹利用,又把问题抛给他。

“回太后,家父虽是以进士入仕,但臣却是以武职入仕,对于科举并不了解。”

“可是王曾说的也在理,大宋的官员越来越多,自是需要优中择优。”

王曾意外的瞥了曹利用一眼,毕竟在这个小群体当中,王曾一度认为曹利用是视自己为最大的对手。

未曾想这么长时间,问他话,他便觉得自己说的对。

“可是吕夷简所言也有道理。”曹利用又拉了回来,并没有搞偏架:

“突然改革,并没有让许多学子适应,怕是会闹出事端。”

刘娥突然有些想要放弃试探的想法了。

曹利用这是觉得谁说的都对,但是他就不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且给出的理由,也是颇为符合他这个枢密使说的话。

若是真的在科举考试上说谏言,定然会遭到那群文人宰相的集火。

你一个臭丘八,也配给科举考试提意见?

故而这种事大家就是维持面上的体面,问一问罢了。

“太后,陛下,此事不仅要迅速推行,而且还要在明年的春闱推行以策论为主导,而不是诗赋。”

王曾又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列举了策论为主的好处和理由。

诸如选拔实用人才,策论要求考生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考察考生的治国理政能力和实际才干。

减少浮华之风,策论注重内容而非形式,能够减少科举考试中的浮华文风,提倡务实学风。

这其实是为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的开端,反对骈文的华丽空洞。

因为西昆体当真是过于空洞。

当官之后,就会写诗来与同僚在酒场上应和,于官场、朝廷无益。

最重要的是诗赋的缺点:迎合考官喜好。

诗赋考试容易导致考生揣摩考官喜好,投机取巧,而非真正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每个考官看诗赋都是有着极大的主观。

不像是策论,至少大多数人都能看出来学子的想法。

到时候选拔出来的优秀学子并不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

那对大宋还有什么好处!

王曾与吕夷简因为科举变革这件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曹利用站在一旁看戏。

自从自己退出后,他们文官一致对外先把他排出小团体的操作就失效了,转而内部相互攻击。

谁都不愿意服气,都想要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定政策。

曹利用看戏都有些看腻味了。

他只是暗暗的想着,宋煊也该参加发解试了。

就是不知道这次他能否真的考一个解元出来,给我这个未来的老丈人长长脸。

刘娥见宰相不和,其实她是有些高兴的。

唯有如此,才能维持朝廷的稳定,她也更能把控朝廷。

要是底下的臣子都一条心,到时候该睡不着觉的就是她了。

吵来吵去都没有个结果,刘娥只能宣布此事过后再议。

且先等各地的发解试结果出来之后,再进行商讨。

诸位相公该歇着歇着,该去吃饭的吃饭。

赵祯没有感到丝毫困倦,他的精神头可比满场的人都要足,仔仔细细的听着那些宰相们之间的争论,进而增长自己的见识。

他们说的都在理,但是为了大宋的将来,赵祯内心是想要支持王曾的,对科举考试进行一些变革。

因为西昆体那种诗词,他也是十分的不喜欢,过于空洞以及矫情!

待到赵祯回了房间休息,他立即就翻出了皇城司给他传回来源源不断有关宋煊的情况。

赵祯示意伺候的人全都出去,并且把门关好,他要仔细瞧瞧三国演义写到哪里了。

还有宋十二这阵子又干了什么缺德事?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