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白龙鱼服(求双倍月票)
刘娥平日里虽然临朝称制,但是王曾等大臣对她情绪还是极为复杂。
因为垂帘听政,本身就是对儒家传统伦理构成了挑战。
在“男尊女卑”的传统当中,女性掌握权力被视为严重的越权行为,甚至是被看作国家即将霍乱的征兆。
最重要的是,士大夫阶层难以接受“非母后”的女性在朝中掌权。
如今的官家根本就不是她的亲生儿子。
再加上她又喜欢穿龙袍,让朝中的这群大臣不得不防范刘娥想奔着武则天的路子去走。
官家再过完生日,就要十八岁了。
众人站在殿外,求见太后。
刘娥手里捏着笔,听闻宰相们连带着官家一同来见,有些奇怪。
不是刚议完事不久,莫不是有什么大事突然发生?
“宣。”
刘娥放下手中的笔。
她刚起了一个题目,便是《约束文臣武僚子弟诏》。
刘娥是通过宋煊当街喝骂宗室子赵允迪不配姓赵得到的启示。
她一介女流执掌朝政,自是要削弱君权,壮大后党势力。
不仅如此,她还准备派人将大臣之间的关系网和裙带关系都打探清楚,展示在寝宫内,以防止有人任人唯亲,她却不知道。
刘娥派遣身边的宦官,在东京城打探了些许时日。
不光是宗室子弟,这些官员子弟在东京城的名声也不是很好。
作为皇太后是没法掌控皇城司的,能够依靠的也就是身边宦官以及外戚。
但是外戚又不给她争脸,只能靠着宦官帮她做事。
赵祯率先进来行礼。
几个宰相再加上主考官孙奭,刘娥心中就明白什么事了,定是此番省试出了结果。
孙奭率先说了此番通过省试的事,刘娥也明白,省试这套直接就能淘汰九成的学子。
待到殿试后,再淘汰三分之二的学子,剩下的佼佼者才是进士。
只不过今天天子突然提出要扩招的事,不超过五百。
其实操作空间也是挺大的。
四百多人是不超过五百。
可是二三百人依旧是!
刘娥接过宦官递过来的通过省试的名单。
她也想瞧瞧今年的省试是谁?
毕竟上一次要为先皇守丧,殿试就没有准备。
今年还是头一次殿试呢!
其实刘娥内心也是极为期待的,她也想要后党不断的壮大实力。
“宋煊?”
刘娥眉毛微微上扬。
她这几年可听了好几次,尤其是近期也听到了。
刘娥撇了一眼自己桌子上的草稿。
就是因为宋煊做出来的事,她才决定要搞一搞贪官污吏,以及各家嚣张跋扈的子弟。
免得大宋的名声全都被他们给败坏了!
然后刘娥就看见了名单内,宋煊门门都考了上等。
“嘶。”
纵然是上一次连中三元的宋庠,也不是门门都是上等,诗赋得了上等,其余便是中上。
刘娥抬眸瞥了一眼主考官孙奭。
她十分确信这个小老头不是个徇私枉法之人,天下也没有值得他这个教书育人一辈子的老头子去干科场舞弊之事。
“这宋煊当真考的如此之好?”
听到太后询问,王曾这才把宋煊的试卷递了上去:
“回大娘娘的话,孙学士说此番省试,绝无能超过宋煊策论之人,若是此法真的可行,那悬在大宋东京城百万民众头上的利剑,自是会卸去。”
“哦?”
刘娥对于王曾的话还是相信的。
只不过对王曾时不时的驳斥她想要赏赐自己的姻亲的事情,感到十分的恼火。
以前这份工作是曹利用干的,如今曹利用成了好好先生,大棒自是由王曾接了过来。
但王曾也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拒绝,不至于让刘娥过于难堪。
此举在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尽管在一些大事上寇准较强,但是在这方面上,还是王曾较为突出。
当然他与刘娥之间也是同病相怜。
王曾快五十岁了,依旧没有子嗣。
他有三任妻子,后两位全都是名相李沆的女儿。
刘娥从宦官手里接过来,仔细瞧了瞧宋煊的策论。
原来宋煊当真出了一个治理黄河的主意,还极为嚣张的驳斥了李垂的天真想法。
刘娥对宋煊如此大放厥词的用词,感到有些好笑。
在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他的说法与李垂又有什么分别呢?
全都是纸上谈兵罢了。
刘娥瞧这种人如此神色:“你们都觉得他这法子可以?”
“回大娘娘的话,我等细细看宋煊的文章,他的方法没有什么太大的错漏之处,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修缮黄河也不是一件小事,无论是从人员调动,还是朝廷拨款而言。”
宋煊已经说了等待一波流民,这在大宋实在是过于正常。
但是真的等到一波流民后,朝廷拿不出钱来修缮黄河,那可是大问题!
刘娥瞧着一向要与王曾辩驳几句的吕夷简也没有反驳,她心中就已然明白。
宋煊提出来的这个治理黄河的法子,当真有用。
至少要比李垂提出来的强上不知道几倍。
否则他们也不会如此郑重的一同过来,讨论此事。
“既然六哥儿与诸位相公都觉得此法可行,那老身也觉得今年省试,点宋煊为会元,没什么问题。”
刘娥随即把试卷放在桌子上,她一会还要在研究一下。
王曾等人更是没什么问题。
此事皇太后拍板,那便可以往下推行了。
倒是她对孙奭夸赞了几句。
先前众人听到你出的策论题目,觉得七千多人,至少得淘汰七千多人,谁会写治理黄河的法子啊?
没成想真让你给捡到了。
孙奭自是不敢居功,而是感谢官家以及大娘娘对自己的信任放权。
刘娥想了想,又笑道:
“晏同叔在应天府这几年做的不错,不是调令已经给他发去了吗?”
“如何今日还没到京师?”
毕竟要进入中枢了,总该要来拜见她这位临朝称制的太后。
王曾替晏殊解释了一二。
有些政务需要时间处理,兴许此番省试结果出了之后,再派人催促他一二。
刘娥想了想,倒也明白晏殊的心思。
他在应天府把府学搞的有声有色的,再过上不久,应天府学子也就该金榜题名了。
刘娥又拿起那份名单来看。
原来通过省试的应天府学子还不少!
看样子晏殊做的还真挺不错的。
众人随即告退,不打扰大娘娘了。
曹利用听到属官说省试通过名单出来了。
他连忙跑到宰相办公房发现不在,又急匆匆的奔着皇太后这里赶来。
结果等到了之后,曹利用一个急刹车,发现他们全都出来了。
王曾与曹利用虽然不对付,但是曹利用当好好先生,又在军事上表现出独特的见解。
王曾也不像以前似的看不上曹利用,而是主动询问:
“曹侍中,是有事?”
“嘿。”
曹利用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心思,随即摆手道:
“听闻省试的名单出来,想要先瞧一眼。”
“倒是不巧了,名单在大娘娘那里。”
王曾倒是没瞒着,这种事还得让太后过目。
“哦,那便是不着急了。”
曹利用给赵祯行礼。
赵祯倒是也没瞒着曹利用,而是故意逗了逗他:
“曹侍中,此次会元,便是应天府的举子!”
“应天府的举子?”
曹利用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应天府举子,稳了!
放眼整个应天府,谁能考得过自家好女婿?
曹利用迫切的想要听到那个名字,但是嘴上却稳稳的道:
“官家可知其姓名?”
赵祯双手背后,笑呵呵的道:
“我听闻此人长得面若冠玉,极为雄壮,不知姓名!”
官家的话一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