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最重要的事有好消息,就立马写信告知,这说明宋煊心里有他们的位置。

这才是让他们二人心中大为感动的地方。

……

东京城的百姓这几日都在议论宋煊用实力证明自己,夺取状元的事。

就算是鬼樊楼的那些下水道里的鼠鼠,也在交谈此事。

仿佛谁不知道那就跟不上流行,会被人耻笑一样。

大宋推崇读书人。

再加上官方与民间都喜欢神童。

宋煊以弱冠之龄连中三元,一下子就让许多家长在儿子面前耳提面命,要拿宋煊当榜样。

可以说,自从宋煊被当场点为状元,东京城百姓三句话都离不开这个名字,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且经久不衰。

东京城的青楼也放出风声来,希望宋状元能过来逛一逛。

而孙羊正店直接打出广告。

说宋状元在省试结束时,是在他们店铺里吃的,而且付钱极为豪爽。

孙羊正店甚至还单独拿出了状元菜单。

自是引得一大批跟风之人,来到孙羊正店来品尝状元菜单。

他们大多数人虽然没见过宋煊,但是尝一尝宋状元吃过的菜,那也能收获一种满足。

大宋商业氛围浓厚。

这些能在历史留名的店铺掌舵之人,也不是傻子,自是会抓住一切热点为自己招徕生意。

一时间跟风者如云。

许多店铺和小摊贩都打出宋状元吃了都说好的商业口号。

仿佛宋煊有八百个胃似的。

一天啥事不干,他就从街这头吃到街那头,然后再从这条街吃到那条街。

要么就是宋状元从我这里买了东西。

“状元用了都说好!”

甚至半掩门的姑娘,也说自己是宋状元用了都说好。

不管宋煊是不是真的来吃过。

反正是真的有人愿意与状元成为同道中人!

以至于姑娘的生意都有些接不过来了。

此等情趣。

不足为外人道也。

凡此种种,自是让宋煊在东京城百姓嘴里受到极高的追捧。

不仅百姓,连带着许多读书人也是一度羡慕。

尤其是宋煊被高官针对,还能绝地反击,实在是太励志了。

哪一个人不想考取状元?

大相国寺的卦摊都挤满了人。

毕竟宋煊是真的在那里算过卦。

而且算卦的当初说的一日有五位宰相从我面前走过。

更是被大肆宣扬!

宋煊已然显露,但是当日在他身边同行的其余四人,全然不知道,都在猜测到底是谁?

也不知道有没有成亲之类的。

甚至有人都在暗中监视宋煊身边的同窗,意图给自家闺女找个未来宰相的夫婿,将来自家也好沾沾光。

像张方平等人全都被纳入抢婿了名单。

至于樊楼不需要用宋煊来打广告。

人家觉得宋煊这种状元,迟早会到他们店里见识一二的。

樊楼岂能跟其余店铺一样费心招徕客人?

咱这店铺,官家都来过数次。

几十年口碑在这里放着呢。

若是公开喊话宋煊,岂不是凭空掉价!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宋代朝廷与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

宋煊受到如此追捧,实在是一件正常的事。

在大宋,一个人的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是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的。

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

在大宋以前,是缺乏形成这种观念的现实条件和社会基础的。

从宋代开始,自身获益的体验与官方的提倡,以及“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现实。

则像春雨入土一样,滋润并助长着世世代代的庶民与士大夫的梦想。

而这种光荣与梦想,又不断地激励着他们的进取心。

不可否认。

利。

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诱惑。

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并不都是唯利是图。

犹如“器”之于“道”。

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是以科举之“器”,来实现其理想之“道”。

自古以来,在中国读书人的血液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由于客观环境与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许多时期,这种责任意识使许多士大夫得不到舒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种门阀制度及其残余观念一直影响到唐代。

这样就使大多数士大夫难以“达则兼济天下”,只好转而“穷则独善其身”。

一部分人因此遁入山林,走向了积极入世的反面,做了隐士。

宋代隐居名山者不乏其人。

既有耿介拔俗、潇洒出尘之士,也有走“终南捷径”,以获取高官厚禄的投机取巧之徒。

像比林逋大十二岁的种放,就通过“假容于江皋”的经历,明作隐士,暗地里跑官要官,最终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父子的关注,当上了朝廷的谏议大夫。

而林逋却从来没想过要走“终南捷径”,他隐得率真,更隐得彻底。

范仲淹前些日子还给他写信来着呢。

当初范仲淹在兴化当知县,去杭州旅游。

他找三五个好友想要拜访林逋,结果因为暴雨没法乘船。

范仲淹极为遗憾的写下了《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一诗。

这位林逋是“山中宰相”,天圣五年,有两年的时间,宋仁宗都派人去慰问他来着。

中国古代的隐士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政治上极度压抑之下,产生出来的一种畸形解脱。

当然也少不了终南捷径的思路。

唐末五代的大动荡,较彻底地荡涤了残余的腐朽门阀观念。

在宋代,已经基本上找不到唐代政治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士庶之争了。

门阀世家真的被杀的差不多了。

此外,五代时期政权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打乱了固有的政治秩序,打散了传统的政治组合。

也不可能形成和平时期出现的那种牢固的“门生故吏”式的政治派系。

这就给绝大多数士大夫步入仕途,提供了一种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可能。

从皇帝的主观意图来看,赵宋王朝鉴于历史上出现的魏晋门阀政治、隋唐集团政治、五代武人政治的弊端,加之自身并未带有多少“君权神授”的光环。

因此,这个同样是通过篡夺建立起来的政权,选择和制定了一种能够最广泛地笼络士大夫的政治策略。

让他们都来参与政治,以增强士大夫对这个政权的向心力。

这就是“与士大夫治天下”。

此话不仅充满了一代士大夫的自豪与自信,也等于是提醒君主,我们是这个政权的合作者。

它是一种船新版本的君臣关系!

目前而言,士大夫群体对于赵宋王朝是极为满意的。

这种满意,就激发了更多人通过读书科举来改变命运。

尽管吕夷简给陈氏兄弟讲明了今后确信的道路。

他们兄弟也差人去散播宋煊殿试疑似作弊的谣言,但是在夸耀宋煊的集体性声音当中,并不算突出。

宋煊他在殿试都能作弊,一听就是陈氏兄弟散播出来的谣言。

这不是侮辱我等是傻子吗?

尤其是你陈氏兄弟胆敢在如此隆重的殿试搞事,那便是孩视官家,下一步就是欺辱孤儿寡母。

再下一步是不是就想要篡权夺位黄袍加身了?

这种可是大宋碰都不能碰的话题!

因为赵匡胤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来时路”,绝不能让后来者复刻。

再加上有好事者爆出宋煊的家世。

母亲改嫁,爹是烂赌鬼,大哥过继出去,二哥是烂赌鬼,继母也跟他爹和离,留下幼妹。

宋煊以前还是家乡小周处。

自从被应天知府晏殊偶遇后,劝他去考应天书院。

宋煊直接一个浪子回头!

如此人物,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在宋煊那个位置上,根本就做不到他如今的成就。

这么一对比,民间的各种舆论,根本就不惯着陈氏他们兄弟。

甚至有好事者,都给陈家去扔臭鸡蛋,以及泼粪的。

东京城好事的膏粱子弟以及胆大包天的破落户多的是。

反正各种版本的谣传都有。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