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将句断好,明明白白的呈现在士子们眼前,让他们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断句在什么地方,这难道不好吗?”
“啊?”
蔡邕一脸懵。
郭鹏拿出了自己亲笔书写的《列子·汤问》一篇中《两小儿辩日》的文章。
文章很简短。
讲的是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子关于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是孔子不能解答这两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
郭鹏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加注了标点符号,所以当蔡邕读起来的时候,就非常惊异。
“子凤,这些奇怪的黑色点点是什么东西?这弯来弯去的……这是什么?”
“蔡公,您不觉得加上这些黑色点点之后,读起文章根本不需要句读,一目了然,直接就知道该怎么读该怎么理解?”
“这……的确是这个道理,子凤,这是你想出来的方法?”
“是,我在读书还有教导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之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将之付诸实践,加以改进,弄出了这一套代替句读的标点。”
“标点,有点意思。”
蔡邕越看就越觉得有点意思,于是指着文章上的【,】询问:“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