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虽然对这一套体制一清二楚,深谙各种运行的规律,但是当这些东西被放在台面上让身为皇帝的郭某人审查的时候,郭某人还是忍不住露出了嘲讽的笑容。

制度的初心绝对是好的,汉武帝搞举孝廉也绝对不会想要搞一群不孝不廉出来。

可问题在于,制定制度的是人,执行制度的也是人啊。

这样想想,科举也不是没有问题,后来一样搞出了明末党争,明末党争的表现之一,就是地域之争。

而早在明初,这个情况就有苗头。

因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导致南北方录取人数不平衡,引发大案,逼得朱元璋狠狠杀了一批人,最后搞出了南北榜来平息事态。

后期也整出了座师门师之类类似于门生故吏遗毒的潜规则,引发地域之间的派系之争。

可想而知,没有完美的制度,或者说制度都是相当完美且理想的,但是运行起来,总归要出问题。

出问题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之外的人。

但是正如同和平与乱世的选择一样,再怎么虚假的和平,也比真正的乱世要好。

和平时期死人都是偷偷摸摸的,乱世死人是大大方方的。

再有问题的科举也比完美的察举要好。

至少,大家都要考试,至少覆盖面是所有读书人,至少,不看出身门第,不看你爹你爷爷是否做过高官,公平性上要更好一些。

科举并非是完美的,可总归是能让底层人民看到希望并且抓住希望的,从宋朝开始,靠着科举逆天改命的穷小子并不少。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是科举的真实写照。

也是自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一千年,仁人志士们给出的最好的答案。

所以无论如何,废察举立科举,都势在必行。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