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的好的要支持,评的不好的要批评惩戒,以此确保评卷的公平性。
延德八年四月初五,文举和武举最终的排名尘埃落定。
没什么太大的变动,郭鹏还是相对尊重了阅卷官们的评卷成果。文举方面,状元马谡,榜眼曹植,探蒋琬。
武举方面,状元徐缪,榜眼张雄,探刘珊。
相较于武举方面清一色黎庶子弟和少量士人、寒门子弟占据高位的情况,文举方面则暂时还是士人占据了优势。
对比一下双方的前十名,武举考试前十名都是讲武堂出身的黎庶子弟与寒门子弟,黎庶子弟占了大多数,达到了八人之多。
而文举考试的前十名除了曹植一人不是士人之外,剩余九人全都是士人,排名位次最高的黎庶出身的学子排在第五十八名,已经能算是天纵之才,十分了不起了。
按所有录取人数来看,文举考试录取的八百人里,四分之三都是士人,只有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寒门与黎庶出身。
而武举考试,只有极少数士人出身的考生成功考过,基本上都是讲武堂出身的黎庶子弟。
某种意义上也挺霸道的。
对于这样的结果,郭某人已经很满意了。
让那些黎庶子弟在短时间内占据上风是不可能的,几百年的底蕴不是这么两三年就能比得过的,能用讲武堂和武举拉偏架已经是极限了。
想要让他们彻底压过士人,还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修建更多的学校,招揽更多的学生。
学生基数大起来,人数多起来,一切就由不得士人们说三道四。
哪怕他们还怀着回到以前的想法,也不可能了。
必须要多办几届科举考试,办的越多越好,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科举考试搞成惯例,搞成不可动摇的铁律,让科举出身的官僚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