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一下这件事情。
“要是荆州人让满朝官员不满,荆州官员的前途就危险了,陛下身边欣赏的荆州人不少,陛下不想让这些人受到冲击,前途受损,所以,才决定拿学业堂下手,给天下人看。”
蔡瑁要是这么说,其实也没啥问题,因为这的确也是郭鹏的一层考虑。
真要让荆州人犯了众怒,他也不好过于偏袒。到时候他所欣赏的诸葛亮啊,庞统啊,蒋琬啊这一群人,都要受到牵连,和他们有关的人也要受到牵连。
这对他未来的政府架构会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作为皇帝,他要在这次派系斗争爆发之前,把问题解决掉,不能让荆州派系就真的被这一波带走。
不过这件事情发展到现在,也是荆州人不知检点不知退让过于锋芒毕露造成的。
自从科考开始,每年文举的状元都是你荆州人,你荆州人未免太不知进退了。
这要是等个二三十年,咱们还不都要你们荆州人当牛做马?
那还不如现在就把你们废了。
蔡瑁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庞德公等三人也基本上了解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事已至此,他们发现自己的确没有退路了。
天下人都对荆州人和荆州学业堂怨念颇深,如果他们不知好歹不知收敛,恐怕朝堂上针对荆州人的风暴很快就要刮起来了。
这可不是在说笑。
郭鹏连消带打收拾掉青兖冀三州士人的势力的时候,他们也不是没有在背后推波助澜。
只是这个时候,已经轮到他们了。
推波助澜的变成了那些曾经被打压的人,一切仿佛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很显然,郭某人只是办事情比较有章法而已。
了解到这件事情的实质,庞德公等三人就很清楚,他们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
面对凶悍的魏天子,面对魏天子背后那些张牙舞爪的其他势力,他们没有招架之力,没有讨价还价的功夫,只能选择服从。
否则,整个荆州的官员势力都要遭到皇帝的处理。
事已至此,没什么好说的,面对重重压力,为了保护荆州人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珍贵的政治势力,这些大学者们、名士们或多或少的都选择了妥协,选择了退让。
皇帝让他们走,他们就走好了,总归比一锅端要好。
偶尔有些故土难离不想离开的,被亲朋好友一顿苦劝,还是泪水涟涟的认命了。
不认命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