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反抗开始了。

这种走私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东南沿海人民反抗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都是难以想象的。

到最后,明朝政府为了掩盖自己政策上的失误,不得不把这件事情称之为【倭寇之乱】。

真的要打吧,那么多年东南官员和东南走私团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刀切下去,东南必反。

不打吧,作为财赋重地的东南地区的税收就要出大问题,明朝政府就要慢性死亡。

而且东南的那些走私团伙也不想和朝廷撕破脸皮直接干,那样的话伤亡未免太大,大家鱼死网破,谁都好不了。

为了体面的解决这件事情,双方需要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背锅侠。

谁是背锅侠呢?

倭寇。

倭寇成了双方互相不彻底撕破脸皮酿成东南地区全面起义作乱的最大公约数。

这也是明政府同时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叩边大患时不得不做出的退让与妥协。

南倭北虏的局面,让明朝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

一边外部矛盾,一边内部矛盾,江北江南危机重重。

稍微一颗火星点燃东南火药桶,引爆东南起义,隔绝大运河为北方输血,疲于应付北方边患的明政府说不定要提前近一百年终结。

明政府迁都北京以后便高度依赖京杭大运河的输血。

明朝后期进入小冰期,北方粮食产量降低,没有京杭大运河往北方送漕粮,整个北京城都要陷入粮荒,没东西吃。

而东南一乱,大运河必然受到影响。

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当时日本正好在战国时期,一些战争当中的失败武士走投无路,不得不铤而走险来到中国沿海地区谋生。

他们往往拥有不错的武艺,正好是那些走私团伙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双方一拍即合。

这些久经战火的精锐武士就卖身做了大走私团伙的打手,为他们服务,与明朝官军对着干,贡献自己的武力和战斗经验。

久经战阵的武士带着要吃饭的亡命徒们,轻而易举的就把腐烂到了极点的东南卫所明军打得落流水。

整个过程中,官方和走私团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的谈判妥协破裂,然后再谈判妥协破裂。

明朝负责平倭的官员、将军、官兵死了一茬儿又一茬儿。

走私团伙那边也不断的优胜劣汰,死了一茬儿又一茬儿。

双方都在克制,都在互相博弈。

胜仗不能随便打,败仗也不能随便打,打了胜仗有些时候不能算功劳,打了败仗有些时候也不能算是罪过。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