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报考的人数越多,那些脱颖而出的考生就被认为是越珍贵,他们的成绩也会比那些报考人数少的年份所选拔出来的考生的成绩好,战绩也要好一些,进入军校的军校生,在他五十岁之前,就不要想着离开军队,五十岁之后随你的便,五十岁之前,你还是军队的一份子,你需要战斗到底。
军校学生的伤亡率在毕业头三年是最高的,高达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最高的一次是百分之五十七,超过一半的军校毕业生在头三年的战争里面阵亡,军校内部的英雄纪念碑上刻满了阵亡的军校生的名字,忠烈祠里面供奉着他们的灵位,军校没有要求每一天都要去看望他们,但是每一天都会有军校在读学生或者是从军队里面得了空回来的毕业生去看望他们。
每到了重大的节假日之时,在那之前。也会有军校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军校方面组织的活动只有是清明节公祭活动和军校学生入校、毕业大会。除此之外都是学生们和毕业生们自发组织的祭祀活动,总而言之,英雄纪念碑每一天都有人鞠躬致意,忠烈祠的香火常年不绝。
正是因为军校学生达成了全军表率的要求,所以府兵和靠着战功晋升的军官士兵对于军校生的敌视才渐渐的消失,要知道,第一届军校毕业生进入军队服役的时候,可是寸步难行。所有的府兵和府兵出身的军官将军都没有好脸色给这些军校生看,一直到军校生上了战场表现出他们的剽悍的时候,这些人才目瞪口呆的接受了军校生的存在。
只要是一支有着军校毕业生存在的军队,就不存在战败这一说,或者战胜,或者战死,没有战败这两个字。
这句话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传扬开来的。但是这句话是确确实实的传扬开来了,并且是从军队里面传扬开来的,那么它的源头,就一定是军校学生在战场上的表现了,军校学生用他们的生命捍卫了军校的尊严,也捍卫了他们自己的尊严。极高的死亡率,永远战斗在第一线的身影,奠定了军校毕业生不可动摇的位置。
以至于到了后来,大唐有男儿的家庭产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种是极其支持孩子报考军校的家庭。他们非常支持孩子的举动,支持还自曝考军校。为国奋战,一旦进入了军校,这个家族将具备着无上的光荣,若是战死,更是可以得到军校永远的抚恤;另一方面,一部分家庭打死都不愿意让孩子报考军校,因为进入军校意味着死亡,要么大富大贵,要么死,那些家长并不希望孩子大富大贵,只希望那个他们平平安安,他们接受不了白衣披身的那一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