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汝南袁氏这个灵活家族上蹿下跳各种擦边之外,整个今文学派都显得相当保守,只搞自己的小圈子,搞内循环,拒绝古文学派式的外循环。
当然,杨氏过去也是一样的保守。
现在当他们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才发现身边的盟友们太过于保守了,应该做出改变的时候一个个都死死抱着过去的规则,死不愿意放开,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一丁点的损害。
弘农杨氏现在已经是三世三公,势力很大,但是到底也就是一个家族的势力,一个家族的势力又能匀出多少政治资源给关西将门和江东武将呢?
一家带两个势力集团?
全让出去了,自家人怎么办?
自家还有那么多门生、故吏盼望着政治资源如久旱盼甘霖,你倒好,自家人不照顾,先去照顾外人,信不信自家人揭竿而起夺了你的鸟位?
所以当光和七年九月份这首民谣传遍雒阳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引起了关西人和江东人的不满之后,今文学派便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
他们出了第一招,却迟迟打不出第二招,起不到效果。
政治进攻往往都得是组合拳,就好似闪电五连鞭,一鞭接着一鞭,要在极快的情况下把对手打懵逼,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战果。
可现在杨赐和杨彪打出了第一鞭之后才尴尬的意识到,好像……断网了。
说穿了,在当前这个大家都不愿意配合的状态下,杨氏拿不出什么有诱惑力的政治资源来拉拢关西人和江东人站在他们这边支持他们,以便于他们之后进一步利用卢植的问题向古文学派开火。
杨赐和杨彪的计划是拉拢关西将门和江东武将势力,充实他们自己的势力,增强今文学派的战斗力,方便之后在他们利用宦官和古文学派之间的矛盾掀翻卢植,然后火速抢占卢植留下的坑位。这样,他们就能从军事层面压制古文学派,让今文学派得到喘息之机,可以着手执行复兴计划。
但是很关键的是,他们有办法可以针对卢植,但是卢植留下的坑位不是谁都能接下的。
当前来看,只有皇甫嵩和朱儁两人有资格接下,而这两人都不是今文学派内部人员,想要他们接下这个关键的坑位并且为今文学派服务,并不容易。
空口无凭的许诺凭什么让人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