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规定,集体农庄需要保证一定的生产能力和人数,当以三百户人家为一个集体农庄,作为基本单位,刨除掉邻里之类的编制,直接以集体农庄对接县府管理人员,以扁平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有什么事情直接说,直接干,省去那些无聊的中间环节,尽量减少没必要设立的管理人员,省得多出来许多肮脏的事情。
于是凉州州府和汉阳郡府的官吏们就按照刘备的命令,为恢复荒废田地的农业生产做全面的统筹和兜底,属于集体农庄农民的最开始的口粮也由官府按人头拨付。
直到他们第一批收获了粮食为止。
因为这批被俘获的人口里有汉人,也有胡人,有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也有没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有老实的,也有不老实的,所以刘备决定最开始的集体农庄采用军事化管理来建立秩序。
他从自己的军队里找寻识字、有过耕田种地经验的精锐士兵持械担当集体农庄的“教官”。
他要用军事化管理手段让这些边远之地的不怎么愿意服从管理的家伙们好好的感受一下来自中原的“文明之光”。
对待这些生活在丛林法则之下的胎教肄业的人们,该狠就要狠,该用雷霆手段就要用雷霆手段,该严惩就要严惩,不通过严厉的管理塑造秩序,集体农庄就没有秩序。
正如董璜曾说过的,凉州人从小就抱着刀子睡觉,不会耕田没关系,可以抢食物吃,不会干仗,就要死,胡人如此,汉人也是如此。
面对这样一群人,只有打败他们、带着血腥肃杀气息的汉军才能震慑住他们。
震慑他们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文化教育,官府和军队可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让他们学习认字,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时不时搞点什么送温暖之类的活动。
一来二去,等一段时间之后,这些桀骜不驯的家伙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稳日子,农庄的秩序也就建立起来了,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化成了讲规矩有秩序的“良民”。
一系列配套措施下发,一系列配套的资源下发,一个又一个州府官吏跑进跑出,为了贯彻执行州牧刘备的意志而奔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