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流民是没有土地的。

官府用集体方式与他们签订契约,不把土地真正赋予他们私人,而是交付给集体农庄这个集体,他们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他们本来就没有土地,且对于饿着肚子的人来说,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

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愿意加入集体农庄,接受土地集体化,对于后续政策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不会那么容易产生不满。

然而如果和这些本身就有土地的农民谈这个事情,把他们的土地集体化,难度很大,阻力也不小,他们最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土地从性质上不再属于自己这件事情。

所以刘备做了折中方案,保留他们对土地的最终处置权,允许他们在对集体农庄不满意的时候带着土地退出集体农庄,集体农庄方面不能予以阻拦。

但是在集体农庄内部的时候,一切都按照集体生产的方式来,没什么不同。

唯一的一点要求是,一旦退出,就不能再次进入了,一户农民只有这一次机会。

设立了这一退出机制之后,刘备认为这个策略才相对比较完整,可以开始尝试与某些地区的农民商谈此事,使他们接受这一政策了。

有意思的是,在推动这一政策的时候,盖勋和阎温等人都认为刘备对农民施政太温和了,太讲道理了,事事为他们考虑周全。

这都不是仁政,这是圣人才会推行的政策。

自古以来,谁会和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讲道理啊?

按照他们的想法和一贯以来的做法,谈这些干什么,反正咱们自己个儿都商量的差不多了,农民什么都不懂,听命令就可以了。

刘备既然想要尽快成立全凉州范围内的集体农庄,那就搞呗!

一道政令下达,以刘备的威望,哪个农民敢拒绝刘备的要求?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