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豪强之家的子弟已经几乎全面入学,他们的数量太少,来不及产出那么多的子弟,而凉州州学每年入学的学生人数还是一样的多。
那么他们都是哪里来的?
很显然,另有来源。
从建安元年第三批学子入学开始,凉州州学里学生的出身中,农家子弟就占据了绝对多数,而从建安二年第四批学子入学开始,凉州州学内入学学子的出身就都是农家子弟了。没办法,士人豪强的子弟都没了,一扫而空了,凉州州学只有一个生源了。
也就是说建安四年那一批毕业出来、被刘备安排到各地担任集体农庄代表和县府基层小吏的凉州州学毕业生们,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农家子弟,出身和之前的那几批学生完全不同。
而未来建安五年毕业的那一批学生再出来,就没有士人豪强子弟的出身了,全是集体农庄出身的农家子弟。
对于这个事情,在凉州内部没什么波澜,因为现实问题就是如果没有农家子弟入学,教学设施完善的凉州州学就没有生源了。
而且以刘备这个阀阅之主的身份,他想招收谁当学生,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轮不到其他人指手画脚,他有这个资格和权利,所以外部也没什么干涉的声音。
刘备对凉州的掌控是干脆彻底的,他人习惯性的不对凉州发表什么意见,哪怕刘备已经公开辞去了凉州牧的职位。
凉州州学对农家子弟的教育可以算是划时代的一件事情,因为在此之前,农家子弟几乎不存在接受教育的可能,只有凉州州学切实的做到了,还给了餐饮补贴与生活补贴。
算是钱请人来上学了。
有人质疑,但是被刘备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孔老夫子的教育理念给怼了回去,然后坚持招生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