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和郑称两人并非在打谜语,而是借‘王道易易’的概念和‘子产’这个典故,简明扼要的说明了皇帝接下来要做的事罢了。
郑称自然颇善郑学,而曹睿提到的‘王道易易’,正是郑学里的一则重要观点。
郑玄郑康成在《礼记·乡饮酒礼义》中,对孔子“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的话语,作出了“易易谓教化之本,尊贤尚齿而已”的注解。
所谓‘乡’,指的是‘乡大夫饮宾于庠序之礼’,乃是儒家体系下基层礼制的重要部分。而庠序之礼,又是在乡里的学官内进行的。
大概意思就是说,在乡里的学官内,地方士大夫定期集会来教化庶民,孔子认为这是教化的重要手段。
而曹睿与郑称、高堂隆此时所在的地方,正是魏国最高的学官机构。此地又没有乡内的士人君子,只有来自各地的士子太学生。
若要实现教化,就只能是以‘子产不毁乡校’为基础,与太学生们来论政了!
不得不说,这年头的士人群体,还是很喜欢这种弯弯绕的说话方式的。
太学今日得知皇帝要来,就如同后世学校的临检一般,让太学生们都在教室内老老实实的上课学经。
但随着高堂隆的召集,原本安静的太学内,此时却突然变得热烈起来。
乡校论政,乃是孔子都赞赏的儒家传统。如今皇帝在南巡之前亲至太学视察,还愿与学子们仿乡校议政,这若说出去,岂不是一则美谈?足够炫耀的了!
太学生们分批次列队进入堂中,每人携带一张坐垫,就在堂中环着讲台坐成一个大的半圆形。
几百人的太学生簇着环坐在讲台前面,从台上看下去颇为壮观。太学生们虽然都屏息着等待皇帝出场,但是众人眼中的热烈之色却是掩盖不住的。
这可是面圣了,寻常士子哪有机会能够见到皇帝呢?
学子们乃是从不同的教室中出来,自然也是按照甲阶、乙阶、丙阶的等阶分批而坐。
此时的皇帝还没有来,太学生们自然聚在下面议论纷纷,虽然都刻意压低着声音,但还是难掩这种兴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