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从教化、从礼法、从建学,学子们都提出了不错的想法。‘减少犯罪’和‘推行学术’这两个问题,都是在太学中接触过的。

而第三个问题刚一问出,太学生们却纷纷思索、不敢抢答了。

曹睿站在台上问道:“四方边郡负担颇重,朕欲使边郡减负,诸位太学士子可有计策?”边郡?对于大多数太学生而言,‘边郡’二字只是一个听过但未去过的地方。毕竟五百个太学生内,就有两百人来自汝颖宛洛。

剩下的三百人里,出身边郡的也就一百人左右。而这些士子们从小学经,又有几个人真正关心过自己家乡面临的军事压力,亦或是经济上沉重的负担呢?

学子们纷纷沉默。即使如夏侯玄、司马师、傅嘏这等优秀的士子,却也几乎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此时甲阶的学子中,姜维见半晌过去四周仍是无人应答,于是举手起身,向皇帝行礼。

这就是姜维姜伯约了。

曹睿在台上看着姜维,其人眼神坚毅而有力,眉宇之间透出一股英气,虽然立于太学生之间,但却少了大部分太学生的稚嫩感。

曹睿没有直接让姜维回答,反倒问道:“卿就是天水姜伯约?”

姜维露出一丝错愕的眼神。出身边郡又并非皇亲贵戚,他并不知道皇帝是如何注意到自己的。

姜维躬身行礼后回答:“启禀陛下,臣名姜维,出身于雍州天水郡,今年二十四岁。”

数年之前,姜维因其父亲姜冏在羌乱中战死,由父荫得了个郎中的衔,因此也可以称臣。

曹睿点了点头:“朕见你一开始并未有作答之意,反倒是见周围无人应声,方才起身回答。是有什么犹疑之处吗?”

姜维拱手道:“启禀陛下,臣开始之时并非犹疑,而是因为太学贤才众多,愿听听其他士子的高见,并非臣心中没有答案。”

“臣后来起身作答,乃是因为臣已经有了想法。陛下既然有问,无论从‘事君以忠’还是‘事君以诚’来说,臣都必须起身发言。

曹睿点了点头:“若如此,且试言之。”

姜维拱手作答:“以臣浅见,边郡负担相比内地确实更重,但这并非仅由边郡自身就能影响之事,而是由整体国力来决定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