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看了董昭一眼:“你们烦扰,朕却未必烦扰。”
“来,朕今日就给你一个定论。”
董昭微微睁大双眼,意外了几瞬之后,会意开始问道:
“启禀陛下,夏侯渊与荀彧二人该如何论?”曹睿沉声道:“关于陪祀,如有类似荀彧这样的人,皆按照其辞世时间来算。”
“荀彧故于建安十七年,武帝十八年建魏国而成魏公。”
董昭问道:“若在建安十八年以前辞世之人,均不列入陪祀太庙的考虑了?”
曹睿瞥了一眼董昭:“人的一生,要论自身努力,也要论及时势和造化。辞世的早,那就是无此造化了。”
“臣明白了。”董昭道。
曹睿接着说道:“关于夏侯渊,汉中丢失与否、西线动荡与否,均不影响大魏根本。可若武帝创业之初无夏侯渊襄助,岂能成事?”
“夏侯渊功大于过,理应陪祀。”
董昭点头应下,又问道:“陛下,第二批是否还要以十八人之数来论?文武之选的人数又如何权衡?”
曹睿道:“方才董公说的,朕也都听懂了。与先帝创业的臣子们许多尚在,那第二批配享的就晚些再定吧。”
“在武帝时有大功的,陪祀武帝庙廷。在黄初年间有大功的,陪祀文帝。”
“还有什么问题吗?”
董昭起身施了一礼:“臣并无问题了,臣请告退。”
曹睿看着董昭离去的背影,静静思索了起来。
此前曹睿之所以同意配享太庙之事,乃是为了激励臣子、激发各地臣属效忠大魏之心。
既然难以决断,此事拖上几年倒也无妨。
方才董昭没有明说的一句话,那就是陛下青春年少,等建安年间的老臣们死得差不多了,再统一定论也不迟。
曹睿深以为然。
不管怎么说,曹休、夏侯尚这些人肯定是要陪祀文帝的,其余诸如夏侯渊、张辽、徐晃、乐进、李典等人都要陪祀武帝。
等本月配享太庙的四人一公布,天下就会知晓此事。而悬而未决的下一期,又会成为一个吊着胃口的鱼饵。
身后名还是要以身前事来论的。
就看他们各自努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