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此番北上,一年左右必返。勿要负了朕望!”
牵招、程喜二人齐齐拜倒在皇帝驾前:“臣等谨遵圣意。”
说罢,曹睿转头看向黄权:“黄卿在豫州做的不错。你的职位,等朕回来另有计较。”黄权拱手一礼:“有臣在豫州,陛下尽可放心。”
简单嘱咐了几句后,曹睿也再不疑迟,下令全军向北进发。
曹睿自黄初七年起,共有三次出征,三次的心态也都截然不同。
黄初七年十二月,从洛阳随中军骑兵一同行至寿春。彼时的曹睿对行军作战还不了解,军令、旗帜、移营、侦查、阵型、调度等等,都是从洛阳向南边走边学的。
是一种忐忑和期待交织的状态。
太和元年十二月,从洛阳率中军骑兵向西援护陇右。那时曹睿比首次出征多了些从容自信,但也由于诸葛亮的名头谨慎异常。
越打越从容,越打越生信心。随在军中半年之久,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也都了解的差不多了。
文人笔墨下的神鬼之谋,仅仅只是存在于书面上的诡诞之谈。真实的战争,不过是在竭尽全力获取信息的前提下,努力做好手上资源的调配。
以正合,以奇胜,正是如此。
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而在当下,太和四年正月的第三次亲征,心态则闲适得多。
是攻非守、掌控主动权、骑兵更强、敌人比吴蜀更弱……
各项原因交织在一起,北上中军的整体,都没有太多的紧张忧虑之感,反而立功求胜之心极炽。
当一支军队胜了又胜,军队的脊梁和骨气就立了起来。
但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如今的大魏中军,不过是在黄初年间重立、在太和年间崛起的一支新军。
若要问及此前的中军去向,那就不得不提到曾经的大魏外姓将领之首,于禁于文则了。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故征西将军夏侯渊在汉中身死,武帝曹操亲率中军往救。
五月,魏军粮草辎重难以维系,武帝曹操率军从汉中撤回长安。彼时的曹操本人饱受老病困扰,已经难以正常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