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青衣佐吏从寿春枢密院接收军报之处急匆匆的跑来,一边跑着还一边高喊。
刘晔眉头蹙起,抬头望向门外。
淮阴?淮阴能有什么事端?
“禀刘公,淮阴急报。”青衣佐吏躬身施了一礼,而后双手将文书呈了上来。
刘晔查验了一下木匣上的火漆,确认无误之后,用桌旁匕首将其破开,拿出了其内装着的竹简。
上面只有略略数十字:“海船队已从倭国归来,自东莱至倭国并无停靠,军势无损,现于淮阴休整。”
刘晔认真看了几遍后,又将木简放回木匣中,站起身来走到与自己相隔不远的王观房中。
“伟台,”刘晔扬了扬手中的木匣:“海船队已然归返大魏,伟台不若与我一同禀报陛下?”
“甚好,就依子扬兄之言。”王观颔首应下。
寿春城本就不大,一刻钟不到,二人就在寿春行宫书房内见到了皇帝。
与前几年相比,曹睿的面孔除了俊美之外还多了几分刚毅,或许是蓄了短髯的缘故,也或许是这几年皇帝渐渐沉浸于军事之中。寻常的练武之时,也不再仅限于宫内练剑、习射,更是常常亲领数千名中军精骑训练战阵。
武勇,智略样样不缺,就连左羽林将军文钦都曾感慨,陛下领骑兵之能在中军之中堪称上等。
天下骑兵精锐尽在大魏中军之中,这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曹睿也曾自信对群臣声称,以一将之能来论,他完全不惧任何战斗。
刘晔与王观亲自看过,虽说赞叹,但也没有觉得什么异常。
武帝曹操的统兵之能和先帝的勇武,他们都是见过的。毕竟是曹氏天子,当今陛下的这般将略,也只不过是循沿父祖罢了。
曹睿接过文书略略一看,将其放在一旁,笑道:“竟然还真让他们给做成了。刘卿,王卿,朕与你们实话说,此前朕没做多大指望。”
刘晔感慨道:“谁说不是呢?大魏水军素来孱弱,此前江东孙权与辽东公孙渊通过海路沟通,朝廷一直无法禁止。如今大魏海船队初成,竟真让他们给航行到倭国去了,平安返回,殊为不易。”
王观点头说道:“楼船将军与巡海御史二人不负朝廷和陛下之望,理应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