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儿,此关并非朝廷将领攻下的,而是关中诸将主动归顺大魏的。”
曹启似懂非懂,他与父亲之间无有隔阂,于是又问道:“若是打不下来,此地将领又为何要降呢?”
曹睿道:“是被大势所迫,不得不降。”
曹睿扬起马鞭,指着阳平关的城墙说道:“这般雄伟的关隘,若要强攻,恐要至少折损数千士卒之性命。昔日武帝与刘备相争汉中之时,刘备也并未打下阳平关,而是选择走山路绕过阳平关、在定军山野战致胜,而后与朝廷大军抗衡。”
“定军山地理如何你可知晓?”
曹启答道:“儿臣知晓。父皇前几日令卫仆射带着儿臣去定军山时,卫仆射给儿臣讲解了此处地理形势,以及用兵方略。”
曹睿点头:“知晓就好。即使刘备在定军山胜了,武帝和朝廷大军也并未战败,而是迫于后勤渐渐匮乏,主动迁民后撤。从汉中迁民六万余户至关中,又将军队、民夫尽数撤走,约有四十余万人需要后勤支应,一时关中资财耗费而尽,这也成了大魏雍凉多年畏战的缘由。”
“启儿,你说武帝当年是战败的么?”
曹启不敢乱说曾祖父的坏话,略带犹豫的拱手道:“儿臣不知。”
曹睿笑道:“是战败,也非战败。若要更确切的描述一二,则是当年刘备在汉中大势已成,借势将武帝逼退。”
曹启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曹睿道:“这般关隘极难攻下,但并非没有办法。以人命攻城只为下策,以大势来压迫敌军才是上策。”
“此番出兵,朝廷大军出了阳平关后还有阳安关,过了阳安关还有葭萌关,甚至还有天下最险之剑阁。为累积大势,故而朕令费将军等将从阴平出兵,令郭将军从南郑出兵,就是为了使蜀军内外交困,从而积累大势攻破这些关隘。”
曹启缓缓点头:“儿臣明白了,做事当积累大势为要。”
曹睿笑着看了曹启一眼,而后又问道:“若大势不在你这一边,那又当怎样呢?”
曹启咬了咬牙:“当持之以恒,克服艰难?”
曹睿哈哈大笑:“稍退一步,再度积累大势,来日重来一遍便是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