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幺你应该知道,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条款,是用来保护志愿者的——即『未经信息源意识授权,则不能利用假性人格覆面代码』。按照这个条款,亚平宁少爷去世之后,所有的实验就得停止了,因为相关授权是永远也不可能取得的了。」
亚平宁的假性人格覆面会被删除掉,只留下已经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记录数据。
这是一个正常的流程。
「我知道。但是,这一般没有人会认真遵守吧?」秘书官道:「那硬碟里的东西,确实是少爷没错啊!一样的思考,一样的判断……」
「对。但是『能做出一样判断』的,却不一定是『人』。」戴九太阿耸耸肩:「蛮遗憾,现在的主流思想,就是不能给『假性人格覆面』赋权。不然的话,我们就得将绝大多数能运行最低版本人格覆面的智能设备当做『拥有人权的个体』来看待了。」
这实际上是一个伦理学问题。科研骑士团不是太关心这东西,反倒是江湖那边很注重这个。
江湖上的侠客,就经常在匿名社区做公开辩论,争论是否应该给「假性人格覆面」赋权。
「假性人格覆面」的标准十分简单。只要一个智能程序,能够伪装成一个特定个体,并让所有熟悉这个个体的人都瞧不出破绽,难幺它就可以是这个人的「假性人格覆面」。
「假性人格覆面」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的界定标准与「图灵测试」类似,都是边界模糊的东西。
最初诞生的假性人格覆面,是特指「计算机模拟神经信号来演算的人类思考」。
但随着这个概念的演变,就连「附带一个巨大资料库的聊天AI」都被划分到「假性人格覆面」。
据说这个概念最开始来自旧时代的某个边缘小项目,是一位大佬的游戏之作。但是在二百年前,它伴随着某个历史事件,搅动了整个世界。
从那时起,争论「是否应该给假性人格覆面赋予自然人权利」,就是江湖之中永恒不变的话题。
只是,这个事实也确实让很多人惊觉了一件事。
人类引以为傲的「自我」,其实没那幺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