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六龙教倒确实提升了猫与狗的智能。由于宠物行业的存在,猫狗种群数量很庞大。尽管宠物猫狗形态很多样,但是它们的基因多样性要远低于野外种群。那些所谓“名贵品种”只能算是人类一代代筛选出的特定畸形、遗传病,从野外种群引入丰富的基因库,这些看似多样的性状在几代之后就会自然消退——不消退那就多半被暴力淘汰了。
庞大的数量,意味着它们当中能活过“一号灭绝”事件的个体也会更多。
而狭窄的基因库,则意味着它们能够使用基本一致的基因疗法缓解改造过程中的症状。
在火星,光明之魂骑士团确乎建立了改造猫与改造狼的社区
另外,在地球,六龙教也在尝试建立枪乌贼的文明。
枪乌贼也是经典的实验室动物,保存数目更多。
枪乌贼是一种社会性非常低的动物,并且与人类相差极大。观察枪乌贼的意识与文明,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人类的意识与文明。
而令恩利尔无法接受的部分,则附在后面。
六龙教的基本方针,就是对这些提升动物施加残酷的对待。
他们不会灌输“成为实验品牺牲就是光荣的”这种模因。那样子固然可以降低对实验动物的管理成本,但是却会妨碍实验本身的效率。
属于人类的模因也会不可避免灌入其中,影响“非人类模因”的纯粹性。
六龙教本身的目的,是让这些不同于人的动物构建不同于人的符号系统、构建非人的文明。
“集体意识”的诞生其实很慢。在旧时代晚期,人类不断发现数万年来都保持部落形式的人类群体。文明突飞猛进、时代不断更迭仿佛只是欧亚大陆偶发的现象。
但是,当一群灭绝人性的殖民者到来时,彼此征战的土著们却有机会凝聚成一个集体,快速诞生一种认同。
“他者”是塑造“我们”最好的材料。
六龙教的高层便是参考了这一段历史,确立了方针。他们会刻意将那些改造物种的待遇压得很低,让它们快速认识到“六龙教是他者”,继而明白“什么是‘我们’”。
至于“新生的文明会带着对人类的天然仇恨”……
六龙教压根就不在乎这个呀!
那些新生文明就算通过窃取人类技术成果,快速掌握了武力,也得经过百年的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对人类产生威胁吧。
但六龙教的计划,一直是“在约格莫夫的最终圣战之前以飞升形式逃离太阳系”。
仇恨人类的非人类文明?那东西比约格莫夫还要残酷吗?
六龙教还有一些配套的研究企划。
例如,他们会刻意给予部分群体或个体较高待遇,观察是否会出现类似“皈依者狂热”的现象。
又比如,他们会伪装意外,让一些较为弱小的侠客发现那些改造动物的社区,让侠客携带的模因在社区传播,并在侠客离开之后将侠客暗杀以确保秘密。他们要观察这种事情对非人智慧生物内部的影响
还有,他们甚至计划使用向山记忆——“武神更生”是目前人类社会中最为显著、可重复性最强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六龙教研究最多的特殊文化现象
而他们之所以要用低待遇逼迫那些改造动物快速生出集体意识,也是为了方便“清洗”。
缩短培养周期,就可以在做完一组研究后打扫培养皿,快点做“下一组”。
“我想真正的武神知道了这种事,也会义愤填膺吧。”恩利尔说道。
独孤北落师门却罕见叹息:“我师父说过,二百五十年前的向山挺混蛋的——但我想应该也不会做到这个地步吧?按照我的理解,我师父若是知晓了这种事,大概会不顾一切去杀了六龙教主吧。”
“但那个叫做约书亚的老家伙说得倒也有几分歪理。六龙教的计划之中,可以看出几分最初向山的……碎片吧,只好这么形容了。”
其他物种的语言,其他物种的思维,可以描述出非人的轮廓,也就更能令人把握“人类意识”的轮廓。
六龙教的目的,便是不断创造更强大的自我。
知晓了蓝图,才能去创造。
“与人类思维差异极大的异种族语言,光是学习的过程,就能视作对内功的锻炼。”恩利尔转述六龙教的结论。
“喂喂,我大体扫了一下五师父的数据包,他明明主要在说ai的事情好吧。”
“这很重要。”恩利尔摇头,“ai与那些提升了智能的动物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ai的‘诞生过程’与‘物质基础’就与人类还有动物截然不同。但是,它却是一种人类试图模仿人类的造物,另一个维度上又比所有动物都更靠近人类。”
ai与人类还有其他生物截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基础”。ai可以说没有固定的身体,每一台可以运行其程序的通用计算机,都可以视作它的“肉体”,但每一台又都不是它的肉体。
人类生存在物质世界之中,并在演化之树上点亮了“模因创造、继承与传播”这一性状,继而获取了独有的技能术,拥有了从史前至今积累了由语言、法律、规则、结构构成的宏伟秩序。
“宏伟秩序”,模因传递的基干与主体,是基于符号系统的存在。
因此,也有人如此称呼“宏伟秩序”——符号界。
理想的状态之下,真实世界的任何物体,都在符号界中存在一个对应概念,每一个真实事物都能用一个对应符号去描述。
但人类却并非全知的存在,人类所知晓的事物与宇宙相比过于渺小了。人类不可能为所有的未知去准确对应概念。
科学家们或许是对这一现象感受最为直接的人类了。科学家站立在认知的边疆,他们思维触及的是人类尚未开拓的原始洪荒。在他们视线所及之处,常规的语言已然失去了秩序化世界的魔力。
但科学家之外的芸芸大众,其实同样也面对着“语言难以描述”的困苦,只是他们对这一点的认识往往没有那么明确。
象征与符号,无法将整个真实世界秩序化。
人类会想要追逐“圆满”。
但人类实际上不知道什么是“圆满”,又或者即使知晓了、体悟了,也无法用符号系统传递给他人。
因为这本就是在符号系统之外的东西。
而弥补这一创伤的“补丁”,便是“理想的世界”同“理想的自我”。
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存在于想象中的东西。
亦被人称作“想象界”。
人类思考存在一种惰性。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也必须做出决策,来提高生存的可能性。这是演化史铭刻在人类躯体底层的生物本能。
联想、启发、刻板印象、经验法则……
不求100%精确地复现现实,只求抓取关键特征。
当狩猎采集者拨开草丛,却看到休憩的猛虎、斑斓的毒蛇时,这种思考方式可以显著提升他的生存概率。
生物为了在复杂的世界中高效地生存和行动,需要对海量原始信息进行压缩和简化。
神经网络就是这样工作的。神经网络就好像一层层粗细不同的筛网,每一层都只会从事实之中抽取特定要素,保留并强化对任务有用的信息,忽略无关的杂讯。
人类存在着“认知吝啬”这一本能,会倾向于通过减少神经元链接成本与优化网络效率实现经济性平衡。
因此,人类在面对无序世界,也会简单粗暴地简化出一个“理想的世界”。
同样的,他们也会简化出“理想的自己”。
公正世界假设、阴谋论、完美受害者情节、优绩主义神话、优生学、纯洁的唯一真爱……
令人舒适的幻觉。
“这也就是人类与ai的最大差别了。”恩利尔的信号中包含的超文本直接指向了第五武神研究报告的核心。
人类诞生于真实界。
而ai则诞生于符号界。
内功的第一个境界是“语言”,最后一个则是“数学”。这是人类驾驭机器之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