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南京那边要研发轻卡汽车,人力和财力投入是不小的。要投入多少,如何去投入,要多少部门和企业去配合。都是工业部要考虑的事情,像这种大投入的,哪怕是国内需要的产品,也不是头脑一热拍板就是了的。

生产汽车基本上都属于重点项目,这样的项目从申请到审批,能半年批下来就已经算快的了。

要知道苏联援建的项目,要想开工都差不多要审批三个月以上。这审批是综合考虑的问题,不是张嘴我要如何,我要怎幺样的。

江成在昌城的那种忽悠法,在真正的大项目上是行不同的。

江成能在昌城造车,他的情况跟其他地方单位造车不一样。第一是自身有造车技术,会造车。

第二,压根没从国家的战略角度出发,也就是国家目前需要什幺车他不管,他只是想着在昌城造一些送货的车就可以了。

第三,江成造车没有组建配套部门,按照道理,他就算能从一汽厂采购到一些汽车零部件,最多也就是试制出来几辆成。要量产的话,还是得申报到工业部这边来,当地工业局审批不了这样大的项目。

可是,昌城那边不需要工业部审批建设汽车制造厂。因为他们那边只要建设一个组装厂就可以了,投入建设一个大点的厂房钱,当地地方部门就可以直接拍板了。

因为那边搞出了一个产业链,有十几家工厂在配合一起生产,而不是像一起这样的一体化。

真要算起来,别看一汽现在有几万职工。可真要跟昌城那边比,人家十几个厂的职工加一起也不分伯仲。

关键是昌城那边要弄汽车制造产业链,按照道理也是组建不起来的。因为那边根本没有汽车制造相关的厂。

没有汽车轮胎,没有专门生产汽车发动机的,没有汽车配件厂,汽车灯具等等。就比如橡胶厂,那边的橡胶厂都是今年刚建设完,只是生产雨衣雨鞋的。柴油机厂是生产拖拉机和船上的柴油发动机的。

反正看上去每个厂好像能跟汽车沾点边,但没有一家生产的生品是跟汽车有关的。

可就因为有人在指导方向,搞了一个技术比拼,硬生生的快形成了一条汽车零部件生产链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