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接着问道:
“你敢以你父母妻儿的性命发誓吗?”
崔日知没想到陛下这么单纯,为了孩子以后能继续当人上人,他很痛快的发了个毒誓,没想到话音刚落,天上就连续降下好几道霹雳,将崔日知的老婆孩子全部劈成了焦炭。
朝堂中的博陵崔氏官员顿时吓坏了,有几个甚至还尿湿了裤子。
李隆基翻看着高力士调查的数据说道:
“你担任京兆尹期间,在关中搜刮了一万顷土地,藏匿了上千人口,霸占了六个庄园,可有此事?”
他故意把数字说得大一些,这样更方便敲打百官。
崔日知此时还无法接受妻儿俱死,听到李隆基的话,下意识的否认,然后李隆基就让他接着发誓。
很快,崔日知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神雷劈死,用生命证明了李隆基所言非虚。
李隆基看着剩余的官员,宣布宋璟回京担任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另恢复右御史台,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这下没人反对了,尤其是那些五姓七望和关陇贵族的官员,一个个耷拉着脑袋,生怕被李隆基注意到。
李隆基接着宣布:
“按照各家报的良田面积,在关中、河东等地,划取相应面积赐予各家,原来的祖地收归朝廷,他日赐予退伍的将士。”
各个世家都苦心经营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就算贸然收归朝廷,那些良田也不好拿,所以李隆基干脆划分给退伍兵,在各家的发源地打入一根楔子。
如此这般发展几年,退伍军人将在地方上形成一股势力,到时候世家的宗族力量和乡绅力量,就会受到严重打击。
有了崔日知的前车之鉴,百官没人敢反对,朝堂上附和声一片。
尤其是张九龄这类来自偏远地方的官员,没少被世家挤兑,现在看到世家挨收拾,他们虽然没表现出来,但心里却早已乐开了。
张九龄算是大唐读书人的第一等了,702年进士及第,但一直到707年,才获批参加吏部的二次考试,获得秘书省校书郎一职,然后一直蹉跎到李隆基当太子,才升为右拾遗。
从进士及第到升任从八品的右拾遗,他足足等了十年,从二十多岁的岭南大帅哥,等成了中年老大叔。
然而就这升迁速度,还是建立在李隆基赏识的基础上,否则可能要等一辈子。
至于世家的人就不一样了,比如崔日知,举明经及第,又担任地方要职,短短几年就从一介白身升至洛阳司马,开始担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