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真在苏武这几十年,能把这一套学校系统真的普及下去,那苏武就死而无憾了,就这一份功劳,足以让他苏武名垂千古。
大计划在这里,只待苏武从明年开始,一年一年来做,一年一年来推行推广。
且学校系统的建设,直接纳入各地官员政绩的考核之中,学校建得好,可以升官,建不好,升不了官,乃至贬谪,亦或者直接勒令革职。
这个大计划,大框架,又在苏武的桌案上在写,此非三年五年之功也,此至少需要二十年不断推进,还要有一年计划,三年计划,五年计划……这么来弄。
甲一!
日日放在桌案最头前,时不时拿出来翻看,以此自省!
终于,九月初二,开封府里的考试还没有开始,苏武把这些事安排好之后,要出征了。
大军还待一些时日才会动,但苏武先走,三千来骑,直往燕云而去。
苏武走了六日,京畿与开封府的乡试开始了,也可以说是县试,诸县在考。
京畿的策论试题倒是统一的,这是由赵思诚亲自过问的,其他州府的试题,自是各州府自拟,也是这个时代难以统一。
策论试题也有赵思诚之“巧思”,曰:四千年祖宗而下,论何为家国社稷?
其实聪明人自就会懂,论的是大家大国之社稷,是四千年祖宗而下之社稷。
自就不是哪一家哪一户之社稷了。
直把考生们考得一个个是抓耳挠腮……
其实,也是在解构忠君,或者说把君与国,稍稍分开来看待。
这在汉之前,其实不算是个题目,在汉之后,便成了一个题目,但依旧都是儒家之内的观念争锋……
不免儒家之内,本身而言,也有许多话语都在说这些道理……
考完,自诸般阅卷之事,倒是有条不紊,大宋朝的这个系统,那还真是很完善……
若是换得吴用之辈重新组织人手来做这些事,那不知要出多少纰漏……
有人说,历史上的北宋是暴毙,这话倒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若是没有女真,北宋兴许还真能缝缝补补,再过下去个一二百年也说不定……
也好比那大明,要说糜烂,早就开始了,但挂机也能挂去很久很久,直到挂出个李自成来……
苏武如今所想,其实就是怎么避免宋明之困,汉之困,在东汉一代一代皇帝短命,甚至直接是少儿,导致中央无力,地方坐大,其实主要就是豪强在地方崛起。
唐之困,主要在藩镇。
宋明之困,在士大夫。
士大夫之所以会是个问题,在苏武看来,就是受教育权利的垄断。
其实有皇帝试着反抗过,虽然看起来不明显,但真的做过。
比如宋仁宗,他反抗的办法,就是走马灯一样的换宰相,在位期间,恨不得一两年换一个。
但换来换去,其实还是那些人,一团一团,一伙一伙。
所以,普及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以天子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把宋仁宗的办法更上一个台阶,把竞争加大,让皇帝能有主动权,挑选人才的范围更大。
苏武所想,只要后来的皇帝不真傻,就能从中寻到脱颖而出之辈,就能从中寻到新生的力量。
虽然肯定不能真的解决问题,但至少,也有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京畿考完了,天下各路州府接着考。
苏武人已经到了燕京城。
苏武沿途,还派人沿路去各个州府里打探了一二,看看恩科的报名情况……
只要天下人都考他大燕的进士,那这天下,也就稳了。
苏武在不在汴京,也就无妨了……
连燕京城里,士子们都踊跃在报名,苏武亲自去看的,不免看得满脸是笑容。
昔日大辽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