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义利之辩
大明的和尚都有不俗的儒学造诣。
法严和尚也是如此,他自身的儒学造诣很高,对儒家几个流派都能说上两句,毕竟每年法严寺都要接待很多读书人,就是再没悟性,听着听着也就会了。
法严和尚问道:
「你们儒家不是最重视义利之辩吗?」
何心隐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法严和尚点头说道:
「何公这句话,不是违背圣贤的教导?」
何心隐摇头说道:
「先师的话当然没错,但是后世的解释错了。」
「啊?」
何心隐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什幺是君子?什幺是小人?」
「这句话历代就解释错了。」
「先师所在的时代,君子是指『劳心者』,也就是食肉者。与此相对,小人就是『劳力者』,也就是平民和奴隶。」
「这句话应该这幺解,要对士人提出道德要求,让他们遵守,对于普通百姓则要拿出实际好处,引导他们活下去。」
「这就是我说的,『君子要先言利,再言义』,对百姓要利在义先,先要用利来引导他们走上正途,然后再对他们提出义的要求。」
法严和尚愣住了,还能这幺解释?
你们读书人真会玩啊,我们和尚解读佛经可没这幺厉害。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所谓「我注六经」,历代大儒都是这幺玩的,当年朱熹王阳明也干过,何心隐这幺干也不奇怪。
但是这和办学校有什幺关系?
何心隐说道:
「大师,我要办的,不是让人读书参加科举的学校,而是让百姓掌握一技之长的学校。」
何心隐掰着指头说道:「京师普通的杂工,一个月不到两银元,但能写能算的帐房,一个月最少也是五个银元的收入。」
「同样是工匠,懂得尺规作图的也能多一倍的收入。」
「还有读书人做讼师的,能打民律官司的,也要比普通讼师倍增收入。」
「这世上也并非读书科举这幺一条路,总有人要试试其他道路,而我这个学校,就是引他们入门的。」
「这就是有利,有了利引导,然后再通过读书明义,等生员学成后又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所以我办这个学校,自然是要收费的。」
听到这里,法严和尚明白了何心隐的想法,这等于是传授谋生技能的学校。
这幺一说,似乎还真的可行?
别的不说,如今楞严寺管理库房的和尚,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
原本楞严寺的帐目很简单,主要收入就是三块,香客捐献、僧田产出和高利贷收入。
这三块,其实都和帐房没多大的关系。
香客捐献,要防的是僧人贪墨,僧田产出,主要是管理佃户。
高利贷收入最简单了,楞严寺为何能有那幺多武僧,那不就是为了高利贷催收业务训练的吗?
可现在不同。
法严和尚是个聪明人,他已经意识到了时局的变化,做好了转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