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请个国主?
苏泽提笔写下奏疏:
「臣伏惟陛下圣德昭彰,怀柔远人。今者马尼拉吕宋国请贡之事,廷议纷纭,有司拘于「华夷大防」,以彼邦无君、华商主政为由,斥其「不文」,欲绝朝贡。臣窃以为此论谬矣!」
「华夏宗藩之道,本在政治尊卑:藩邦自居卑下,奉天朝为宗主,方行朝贡之礼;若非如此,则其地为华夏疆域,当行郡县之制矣。」
苏泽这段话,意思其实也简单,藩属国朝贡大明,是因为奉大明为主,正是因为藩属国的文化落后,所以才只是藩属,而不是大明的郡县。
用现代的话说,这些藩属国是欠发达地区,所以才更需要国际秩序。
「非以文明高下判华夷,实以文化同源立纽带。昔周室封建,诸侯朝王,非缘诸侯愚蛮,乃因其位卑而尊周礼;若诸侯僭越,则天子征伐,裂土而治。」
既然辩经,苏泽就拿出宗周的例子。
宗周诸国,也有楚国这样的国家,而正是因为周天子册封楚国,如今湖广之地才成为中原之地。
紧接着苏泽拿出了自己的「藩属国鉴定办法」:
「《论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廷议拘泥于马尼拉「无君摄政」之形(文),而忽其行汉礼、奉儒教之实(质),是舍本逐末也。」
苏泽抛出了一个儒家的经典议题——文质论。
文质之说,经过历代儒家的阐释,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意思。
「文」表示外在形式,「质」表示内在本质,文质之论,就是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关系的论述。
苏泽将文质之论套在了国家上,提出了新的文质论法。
第一类,就是大明这样的君子之国。
实质上实行王政,又奉华夏之礼,也就是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类,就是马尼拉吕宋国这种,以及大明其他藩属国那样的。
在外在上不一定完全照搬大明的制度,但是内部奉行儒家的实,也在学习大明的先进文化,那就是「质胜文则野」。
对于这类的「野国」,是可以通过文教来提升的。
第三类,则是倭国这样的国家,安南也可以差不多这类。
也就是所谓的「文胜质则史」。
表面上学习汉家制度,实际上并不尊崇大明王化,这类「史国」,也就是虚伪狡诈的国家,大明不仅仅需要教化,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惩罚。
苏泽紧接着又以「文质」之论,阐述了马尼拉吕宋国可以作为藩属国的理由:
「礼为文,忠为质。马尼拉市政会议虽无国君,然其尊大明之主,国内通行汉文教化,百姓仰慕王化,此乃以华夏礼法为治国之质。」
「名为文,实为质。若必以『国主』名号(文)为朝贡要件,则草原以可汗为贡,可有『君』呼?然朝廷纳其贡,正因奉中原正朔之实(质)。」
最后苏泽写道:
「夫藩邦如器,华夏若工。器形可异(市政会议),其质必承工法(儒礼);工法所及,万器归宗。苟执「诸侯称王」之朽文,弃「文化归心」之实质,是使朝廷自缚于周礼旧简,岂不谬哉!」
最后苏泽提出「终极目标」:
「诸国皆兴文教,而皆为君子之国,则天下大同,史书可终也!」
等天下都能成为大明这样的君子之国,那就是历史的终结,完全步入大同之世了!
最后苏泽请求朝廷同意马尼拉吕宋国朝贡,册封其为藩属国。
《为辨明宗藩大义以固国本事疏》。
写完这些,苏泽将奏疏放入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为辨明宗藩大义以固国本事疏》送到内阁,阁臣都高度赞赏了你的奏疏。
隆庆皇帝也对你奏疏中的文质论很感兴趣,下令交由群臣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