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的名声太响了,甚至这次自己能出狱,还能继续为官,都是苏泽的功劳。
大明上下,谁不知道苏翰林的公心?
但是苏泽主动去见刘应节?
刘应节说道:
「苏子霖还带了一个人。」
「谁?」
「武清伯世子,倭银公司董事长李文全。」
成子文立刻说道:
「这位李世子,是要给怀庆府投资建厂?」
刘应节点头说道:
「倭银公司准备在怀庆府建造煤矿、炼焦厂和炼焦化工厂,我也不知道什幺叫做化工厂,但是听说现在市面上的一种燃料就是从化工厂生产的。」
成子文倒吸一口气:
「好大的手笔!」
刘应节也说道:
「是啊,好大手笔,听说都是全套的东宫工厂技术,京师的东宫工厂还会派遣大匠援建。」
成子文叹道:
「也对,分税改革,本身就是苏子霖之议,他可是要比子和兄更想要怀庆府改革能成功。」
成子文又问道:「苏子霖没有提条件吗?」
刘应节看向老友,笑着问道:
「文昌兄是说的『苏党』的说法吧?没有,苏子霖没有说什幺苏党的事情,也没有提任何的附加条款,唯一的要求,就是当地的工厂需要地方士绅也募股出资,倭银公司在五年后,也会逐渐降低退出持股。」
「啊?这是为何?」
刘应节感慨的说道:
「这也是苏子霖的高瞻远瞩了,他说了,如果怀庆府的工厂,如果持股的是京师的权贵,技术工匠都是外地的大匠,本地人只能做最苦最累的活儿,这样的工厂还能长久吗?」
「只有地方上群策群力,地方士绅能靠工厂发家致富,能工巧匠能在工厂获得稳定丰厚的工作,普通百姓能够在工厂生活,那这些工厂才能越办越大。」
「所以倭银公司只提供初期的技术和投资,日后必须要由地方上承接下来。」
听完刘应节的话,成子文也点头叹道。
「也难怪大明能有这些变化,苏子霖当真是深谋远虑啊。」
刘应节说道:
「有苏子霖这样人在朝,我们这些老骨头怎幺也要拼一把,这次怀庆府税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成子文看向好友,他想到了当年科举中第,观政结束后,年轻的自己和刘应节也在京师城外离别,分赴地方上任的场景。
那时候两人都是中第不久,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可如今已经是两鬓斑白,但是成子文又从好友身上,看到了那种刚入官场时候的蓬勃生机!
是啊,身在大争之世,如果不能做出一番实绩,那真是枉费这个好时代了!
说完了自己的事情,刘应节说道:
「文昌兄,你要去登莱上任了,这也是能做事的地方。」
成子文点头。
他在刑部自辨的时候,已经做好被朝廷问罪的准备了。
后来风评逆转,他也做了归乡的计划,准备在家乡办个书屋,教授同乡的子弟。
可没想到,朝廷竟然让他去做了登莱巡抚。
这下子成子文反而有些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