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的眉头稍稍舒展开。
陶观并不是为了太子炼丹的方士,他的发明确实有利于大明,苏泽说的这些发明,高拱也都听说过。
肥田粉不必说了,能增加农田产量,这说是利国神器也不为过了。
电石可以制作电石灯,很多地下煤矿中都会使用,而且电石产生的气体燃烧可以融化一些金属,有工匠用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大大提高了金属制品工业的水平。
新式染料让衣服更加鲜艳,还不会因为浆洗落色,也受到市井欢迎。
这些成就也给东宫商铺带来了大量的收益,那这个陶观也可以当得起一个皇家学会会员。
高拱继续看下去。
算学家、天文学家,营造学社的总教习,钦天监官员周相。
钦天监官员也算是文官,周相在营造学社的时候秉公无私,坚决不让那些水平不过关的太监和工部官员结业,在文官中也有不错的声誉。
这段时间,周相也在协助黄骥修订历法,几次天象预测都精准无比,得到了皇帝几次嘉奖。
这个人选也没问题。
但是下一个人选,高拱眉头又皱起来。
农学家,武清伯李伟。
武清伯李伟在文臣中的名声就很不好了。
贪婪,吝啬,粗鄙无礼。
但是苏泽的提名也没有问题,论种田,如今整个京师,谁能比得过刚刚获得种粮大赛冠军的武清伯?
高拱对于农事也是很重视的,武清伯田庄的亩产之高,震惊了所有人。
如果天底下所有土地,都能有武清伯家的产量,那大明又是如何一番景象?
当然,这也只是幻想罢了,每块土地的情况不同,气候天气不同,产量差异是巨大的。
但是武清伯也说明了,高超的农技,加上肥田粉的科技加持,可以让亩产达到以往都不敢想的高度!
再加上苏泽的育种技术,大明的亩产绝对是可以继续提升的。
那武清伯这个农技专家,提名进入实学学会,倒也是没问题的。
人选暂时没问题,苏泽又说道:
「师相,实学学会关系重大,所以弟子以为,以后增补实学学会的会员,必须要在京五品以上官员提请内阁,获得内阁推荐,陛下御准后才能入选。」
听到这里,高拱眉头彻底舒展开。
只要推荐权在文臣手里,那这个实学学会也就不会失控。
但是高拱权衡了一下,还是决定发动力量推动这份奏疏通过。
光是「皇家实学学会」这六个字,就能表明皇帝支持实学的态度了。
至于这个实学学会到底做什幺的,其实大部分人也不会太关注。
高拱说道:
「你尽快上奏,老夫来推动这件事。」
高拱看向苏泽,本来想要开口,让他多关心实学学术的事情。
但是话到嘴边,高拱又将话吞了下去。
苏泽这不就是在推动实学吗?
可是这个实学,怎幺和自己想的实学不太一样呢?
高拱张了张嘴,还是没有说出口。
没办法,苏泽这个弟子,和其他门生不同。
其他的门生,在入仕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承受了自己的恩情,在仕途晋升上,都因为高拱弟子这个身份,得到了明里暗里的好处。
但是苏泽不一样。
苏泽没有再升迁,是因为官场规矩决定了他的上限,皇帝没办法给他升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