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连上四疏(抱歉,定时错了)
久病不好,隆庆皇帝难免也会做最坏的打算。
身为皇帝,保证权力传承,也是他这段时间一直思考的事情。
一旦自己大行,那儿子朱翊钧继位后,李贵妃必然要成为太后。
有这样一位太后干预国策,到底是是福是祸?
李贵妃有优点。
心软,耳根子软,知道进退,节约。
但是这些放在一个统治者身上,就不全是优点了。
心软,就没有威慑力。
耳根子软,容易被人影响。
身为嫔妃,知道进退是优点,但是作为太后,那就容易被人蒙蔽。
最后就是节约了。
节约自然是优点。
但是对于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有些钱是不能省的,比如厨子和护卫的钱。
李贵妃不明白这些道理,身边的亲卫都安排不好,又怎幺能管理好国家?
隆庆皇帝再次叹气。
李家是个很好的外戚,武清伯低调不张扬,最大的爱好就是种田。
李文全擅长理财,能给帝国带来海量白银,也很知道分寸从来不染指政治。
可短处就是太过于谨慎,李贵妃没有一点政治智慧。
世上的事情,总是难以两全,就连皇帝,也不能挑选到完美的伴侣。
就在这个时候,司礼监送来了苏泽的奏疏。
看完了奏疏之后,隆庆皇帝陷入到了思考。
保生局的事情刻不容缓,牛痘法到底有没有效果,反正先接种再说。
如果真的有效,那就立刻在全国推广。
这些内容是毋庸置疑的,隆庆皇帝提起朱笔就准备御准。
但是看到后面?
将七品以下官员任免,六部九卿衙门庶务都交给内阁?
虽然是临时性的,但是皇帝很清楚,有些权力一旦放出去,就很难收回来了。
大明很多制度,都是从临时性的制度开始,最终成为长期政策。
内阁不就是如此。
这种花招在隆庆皇帝看来用意明显。
但是要不要放权?
其实对于隆庆皇帝来说,放不放权,和他的现状也没有影响。
本来这些工作,隆庆皇帝就是委托给内阁做的,司礼监也基本上没有不准的。
隆庆皇帝本身也是支持加强内阁权力的。
高拱入阁的时候,就是隆庆皇帝打破常规,让他兼任实权吏部尚书的,为的就是擡升阁权。
事实上,除了太祖朱元璋那样的工作狂,没有哪个皇帝会有闲心管到七品以下官员任免和六部九卿衙门的庶务的。